古詩《薩都剌·上京即事(錄二)·牛羊散漫落日下》原文賞析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擲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
上京,即元代上都開平。元統(tǒng)元年 (1333),薩都刺為南臺掾史,奉命赴上都迎接新任南臺中承馬祖常。在上都期間,作者寫作了《上京即事》組詩記敘漠北風光習俗。薩都刺雖然是色目人,但從父、祖時代就已移居雁門。他本人也長期生活在中原和江南地區(qū)。元統(tǒng)年間他來到上京,第一次看到沙漠中牧民生活的真實景象,無疑是頗為新鮮好奇的。作為游牧民族的后裔,他對上述的景象抱有天然的親切之感,這就使得他對塞外風光的感受,有著與一般漢族詩人完全不同的情調。全詩寫大漠草原黃昏日落風起沙飛之際的牧民生活情趣,體現(xiàn)了塞北游牧生活的獨特韻味。
首句寫日落時草原景象,一群群的牛羊,漫步在回家的路上,舒徐閑適,自由自在?!吧⒙倍郑让鑼懪Q蛉宄扇郝讲菰木跋螅终宫F(xiàn)了千里草原的宏觀氣勢。
如果說農(nóng)業(yè)民族的豐收景象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那么游牧民族的愿望,就莫過于“野草生香乳酪甜” 了。水草豐茂,則牛羊肥壯。牛羊繁息,則乳酪甘甜?!跋恪?、“甜”二字,除了實寫草原牧草豐美、牧民生活富足的景象外,也還帶有詩人的感情色彩。一般詩人寫塞外野草,總使人想到荒涼蕭瑟。乳酪雖然很早就上了漢人的餐桌,但只是異味?!翱靶鷥褐蛔R酥”,還可以說是玩笑。“華夷相混合,宇宙一膻腥。”(杜甫《秦州見敕目……兼述索居三十韻》) 簡直就帶有民族偏見。而從本篇卻能夠體會到作者對豐收的草原發(fā)自內心的深厚感情,這是一般的漢族詩人所不具備的。
第三句寫塞北草原的風沙。北風卷地、風沙撲面,這是北國常見的景象,地處沙漠的開平尤其如此?!皵S地朔風沙似雪”,風沙卷地而起,凌空飛舞,好似片片雪花,飄灑搖曳。前人形容雪片的飛舞: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前者之所以不如后者,就在于后者的輕盈飄逸,富于無窮的韻味。本篇以雪花飛揚比喻飛揚的風沙,就不僅僅賦予飛沙色澤、動態(tài),還有輕揚的韻味,給人以無限的美感。加上日落風起,黃沙撲面,關上帳房,更屬必要,“下氈簾”一句,關合上文三句,在章法上最得收束之妙。在情調意境上,強化了“牛羊”、“野草”、“乳酪”所點染出的牧歌情調,活現(xiàn)出一幅草原風俗畫卷。從這詩情畫意中間,作者對塞外草原的深厚感情,也自然流露出來。
上一篇:古詩《史可法·燕子磯口占》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正誼·牛行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