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憶舍弟
杜 甫①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②。
露從今夜白③,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④。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⑤。
【注釋】
①杜甫:見《月夜》。
②戍鼓:戍樓上的鼓聲。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地。
③露從今夜白:指白露節的夜晚。白露節: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9月8日前后。
④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弟兄分散,家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消息。
⑤長:一直,經常。況乃:何況是。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詩本事
此詩作于乾元二年(759)。是時關中大旱,饑荒嚴重,詩人棄官離職前往秦州(今甘肅天水)。兵荒馬亂中,與兄弟四處離散,因作此篇。舍弟:謙辭,用于對別人稱自己的弟弟。
【賞評】
詩歌開頭寫出了戰爭頻仍所導致的荒涼邊塞景象。夕陽里聲聲戍鼓,就給人以荒涼的印象,何況杳無人跡,只有大雁飛過留下一聲鳴叫。下句優美而深情: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兩句都無理,即使當天是白露節,露也不會斬截地自今夜而“白”;月亮更是同照古今中外,沒道理只在故鄉才“明”。可是詩歌的美,誠如《紅樓夢》中香菱所說,是看似無理,想去卻有情,而且余味不盡的。寒露下,人心也感到凄涼,在身遭亂離的詩人眼中,露水豈不是忽自今日而白?這句還給人一種“千里自今夕”的,此后離情更綿綿不絕的感受。月是故鄉明,則比較好理解,是人心向往處事事可留戀罷了。兄弟分散,詩人用“有”、“皆”二字,加深了悲劇感,表示自己身邊至親一無所在;“無家問死生”,乃是雙重的悲劇,親人生死未卜,而且家園無存,連一點消息也得不到,寫得十分慘痛。最后一句說時代混亂,非止一日:因為斷斷續續的戰爭,書信久已不通,何況此時正在用兵之中?詩人用這句將眼光從一己的痛苦轉向大眾的痛苦,我們能隱隱感受到他對戰爭的憤怒以及對國運的擔憂。
杜甫詩歌沉郁頓挫,原因除了他詩藝精湛,還源自他最普遍的同情與關懷,因此時代的重壓于他比別人尤甚。這樣的悲憫融于詩中,仿佛紙頁也變得沉重了。
【詩評選輯】
①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一六: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其句而用之。蓋如此則語峻而體健,意亦深穩矣。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之類是也。
②宋·俞文豹《吹劍錄》:杜工部流離兵革中,更嘗患苦,詩益凄愴。《月夜憶舍弟》詩:“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孤雁》詩:“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其思深,其情苦,讀之使人憂思感傷。
③清·吳喬《圍爐詩話》卷二:《月夜憶舍弟》之悲苦,后四句一步深一步。
④清·范大士《歷代詩發》卷十六:真氣卷舒。
⑤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七引周篆曰:傷心折腸之語,令人讀不能終篇。
上一篇:杜 甫《月夜》抒情贈友離別詩賞析
下一篇:王 維《雜詩》抒情贈友離別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