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 詩
王 維①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②?
【注釋】
①王維: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②來日:動身的時候。綺窗:雕飾精美的格子窗。著花:開花。
【賞評】
親切、動人、雅致,這首詩令人過目難忘。前兩句平白如話、殷殷切切:你來自故鄉,應該知道故鄉的事吧;后兩句接著問:你來時我家窗下的梅花,可開放了嗎?措辭也簡單,意思也簡單,卻將故土之思深切道出。詩人對故鄉的牽念當然不止于窗下梅樹,對一株花樹的念念于茲,是因為她是故鄉的一部分。我家院中也有一株不知名的花樹,每年四月,一樹晶瑩翡翠的茸茸綠葉以及滿枝剔透白玉的花朵。花葉未打開時都是牽牛花一般卷著的。樹下有徘徊贊嘆的時光,樹上有兒時認定的“寶座”,每逢春來,想起就微笑惆悵,鄉思里盡刻著她的影子。
輕風吹到寒梅,則過大年家家團聚的時光也就到了。詩中梅蕊將放,鄉思豈能不隨之而發?“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如此自然,如此樸素,卻又別有一番清雅意味。寒梅著花,在雕刻著花紋的木窗之下,想月影初上,梅影畫墻,那是怎樣的清景?“詩情畫意”,果然全了。而這美好的清景,伴隨著家人圍爐取暖、閑話家常的馨香暖和的回憶,以及只有在家鄉才會有的閑適淡定的心情,難怪遠方的游子會如此念念不忘。
【詩評選輯】
①宋·洪邁《容齋隨筆》容齋五筆·卷第一(十九則):王摩詰詩曰:“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杜公送韋郎歸成都云:“為問南溪竹,抽梢合過墻。”《憶弟》云:“故園花自發,春日鳥還飛。”王介甫云:“道人北山來,問松我東岡。舉手指屋脊,云今如許長。”古今詩人懷想故居,形之篇詠,必以松竹梅菊為比、興,諸子句皆是也。
②明·唐汝詢《唐詩解》卷二十二:“應知”二字括下聯意。又一首同一問人,此作有味。
③明·鐘惺、譚元春《唐詩歸》卷九:寒梅外不問及他事,妙甚。“來日”二字如畫對語。
④清·宋顧樂《萬首唐人絕句選評》卷一:問得淡絕,妙絕。如《東山》詩“有敦瓜苦”章,從微物關情,寫出歸時之喜。此亦以微物懸念,結出件件關心,思家之切。此等用意,今人哪得知!
⑤清·黃叔燦《唐詩箋注》卷七:與前首俱口頭語,寫來真摯纏綿,不可思議。著“綺窗前”三字,含情無限。
⑥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正文·卷之十三:成按:陶淵明詩云:“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幾叢菊?”王介甫詩云:“道人北山來,問松我東岡。舉手指屋脊,云今如許長。”與右丞此章同一杼軸,皆情到之辭,不假修飾而自工者也。然淵明、介甫二作,下文綴語稍多,趣意便覺不遠;右丞只為短句,一吟一詠,更有悠揚不盡之致,欲于此下復贅一語不得。
上一篇:杜 甫《月夜憶舍弟》抒情贈友離別詩賞析
下一篇:沈佺期《雜詩三首(其三)》抒情贈友離別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