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雅小雅鴻雁之什·鴻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①之子于征,劬勞于野。②
爰及矜人,哀此鰥寡。③
鴻雁于飛,集于中澤。④之子于垣,百堵皆作。⑤
雖則劬勞,其究安宅?⑥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⑦
維彼愚人,謂我宣驕。⑧
【注釋】 ①鴻雁:俗謂大雁,是多種雁類的泛稱。于:動詞詞頭。肅肅:鳥拍動翅膀的聲音。②之子:那些人。指應征服役的民伕。征:遠行。劬(qu渠)勞:勞苦,勞累。③爰:乃。及:至,施及。矜(jin今)人:勞苦的人。鰥(guan官)寡:泛指生活孤苦的人。鰥,老而無妻的人;寡,老而無夫的人。④中澤:澤中。⑤垣(yuan元):墻,這里指筑墻。百堵:很多墻。作:建造起來。⑥其:語氣詞。究:終究。安宅:安居。⑦維:語氣詞。哲人:智者,明白人。⑧宣驕:發泄不滿。
【譯文】 大雁飛翔在天上,拍動翅膀沙沙響。民伕們出門去服役,在荒郊野外勞苦奔忙。災難加給受苦人,那孤苦的人們令人心傷。大雁飛翔在天上,成群地落在水澤中央。那些民伕們服苦役,辛勞筑起百堵墻。縱然吃盡千辛萬苦,到頭來哪有安身的地方? 大雁飛翔在天上,悲鳴嗷嗷真凄涼。只有這些明白人,說我們辛苦,把我們體諒。可是那些昏庸者,卻說我們滿口牢騷不應當!
【集評】 明·鐘惺:“哀鳴在中澤,后所謂痛定思痛也。”(《評點詩經》)
清·牛運震:“‘謂我宣驕’,更自悲愴。此窮民之所以苦于無告也。詩人往往借此寫其衷郁。”(《詩志》卷三)
清·焦琳:“之子并非可在野外露處者,而前者漂淪于外,蒙犯霜露,于靡家靡室之野,劬勞寒心,其若何忍受來耶?況劬勞之苦,遂及于大可憐人。哀哉!尚復有鰥寡在其間乎!”“之子是親切之稱,野乃是極難堪之地。是雖夫婦相偕,其劬勞已有一思而令人寒顫者,況曰于野,乃實身處其間耶?詳味此二語,已令人熱淚滔滔滾滾。然后更轉到矜人鰥寡身上。若已不鰥寡人撫靡痛哭,忽而又睹鰥寡,更在半生半死間矣。我今讀之,猶為痛不可支,當日流民,其如何感激也哉!”“即語言聲息,亦如于飛之鴻雁,嗷嗷然悉是劬勞之聲。使我一入聽,而哀切之情,有不能以言達者。”(《詩蠲》卷六)
【總案】 這是一首詛咒徭役,傾訴服役者內心不平的詩,當是出自服役的民伕之口。篇首以大雁的自由飛翔反興,襯托出服役之苦。他們被迫為統治者修筑城邑宮室,連鰥寡之人也難幸免,到頭來自己卻連安身的地方都沒有。需要說明的是,關于這首詩的主旨,歷代論者眾說紛紜,可謂見智見仁,莫衷一是。《毛序》認為這首詩是“美宣王”的。因厲王暴虐,“萬民離散,不安其居”,宣王中興,派侯伯卿士招撫四方之民,使他們返回故土,鰥寡各得其所。朱熹《詩集傳》的看法與毛公大致相同,說此詩講的是流民“今雖勞苦,而終獲安定也”。方玉潤《詩經原始》亦承毛說,認為宣王時“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而“費盡辛苦,民不能知,頗有煩言,感而作此”。這些說法孰是孰非,這里無法一一考辨,只列出來,供讀者參考。
上一篇:詩經《國風·齊風·雞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雅·小雅·鹿鳴之什·鹿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