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龜蒙文《招野龍對》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昔豢龍氏求龍之嗜慾,幸而中焉。得二龍而飲食之。龍之于人固類異,以其若己之性也,席其宮沼,百川四溟之不足游;甘其飲食,洪流大鯨之不足味。施施然,擾于其愛弗去。
一旦,值野龍,奮然而招之曰:“爾奚為者?茫洋乎天地之間,寒而蟄,暘而升,能無勞乎? 識從吾居而宴安乎?”
野龍矯首而笑之曰:“若何齪齪乎如是耶! 賦吾之形,冠角而被鱗;賦吾之德,泉潛而天飛;賦吾之靈,噓云而乘風;賦吾之職,抑驕而澤枯。觀乎無極之外,息乎大荒之墟,窮端倪而盡變化,其樂不至耶?今爾茍容于蹄涔之間,惟沙泥之是拘,惟蛭螾之與徒,牽乎嗜好以希飲食之余,是同吾之形,異吾之樂者也。狎于人,啗其利者,扼其喉,胾其肉,可以立待。吾方哀而援之以手,又何誘吾納之陷穽耶? 爾不免矣!”
野龍行。未幾,果為夏后氏之醢。
《左傳》里有個馴龍的故事: 有一位名叫董父的人,很喜歡龍,而且能夠根據龍所喜愛的食物去飼養龍,因此龍多歸附于他,他也就靠馴龍服侍帝舜。帝舜賜他姓董,封他為豢龍官。到了夏代,有一名叫孔甲的人,為夏后馴龍,在河水和漢水里各馴了兩條龍,都是一雌一雄。孔甲并不懂得根據龍所喜歡的食物去飼養龍。有一位名叫劉累的,由于曾向豢龍學過馴龍,懂得根據龍的食性去飼養龍。孔甲就叫劉累幫助。夏后喜歡劉累,封他為御龍官,并且把龍從河水和漢水遷出。后來一條雌龍死了,劉累便把它剁為肉醬,送給夏后吃了。《招野龍對》,就是根據這個故事寫成的,目的在于說明改變自己的本性,依附權貴,貪圖榮祿,以此自樂,不會有好下場。只有充分發揮自己天賦的德性和職能,才能其樂無窮,從而有力地譏諷了追求榮華富貴的趨炎附勢之徒。
文章先寫馴龍之“樂”。被豢龍氏馴服的龍的樂趣在于“席其宮沼,百川四溟之不足游。甘其飲食,洪流大鯨之不足味。”豢龍氏因投其所好(“龍之嗜欲”)而終于把它馴服,龍由于滿足自己貪圖榮祿的“嗜欲”,為“無勞”和“宴安”而改變了本性,并且以此自樂。所以,當遇到野龍時它便“奮然”地教訓和勸說野龍,“你們懂得跟著我生活在一起的安逸嗎?”從“奮然”中充分表現了馴龍之所“愛”,并且因此而十分自得,這情態全部表現在“奮然而招之曰”的三個問號和兩個疑問語氣詞“乎”中。
野龍卻“矯首而笑之曰”,與馴龍的“奮然而招之曰”相對,既是點題,也是個有力的回敬。馴龍以高興自得的神態勸說野龍,野龍以“矯”、“笑”的輕蔑神態全盤否定,前后兩個“曰”完全針鋒相對。繼而,野龍連用四個“賦吾”的排比句式,從“形”、“德”、“靈”、“職”四個方面講述龍的本性與天職;可以看到無極以外的世界,可以在大千世界的任何地方休息,掌握和駕馭一切,這是何等地快樂! 以之來跟馴龍作對照,馴龍只是“同吾之形”而“異吾之樂”,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野龍與馴龍的不同,全在一個“樂”字上。野龍的“樂”,在于堅持自己的本性、天職和操守,而馴龍則只圖滿足于“席其宮沼”、“甘其飲食”,“宴安”而“無勞”的“嗜欲”,二者的高下有天壤之別。正因為這樣,野龍所以“矯首而笑之”。這是“招野龍對”的“對”之一。“對”之二,野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馴龍明之以理,戒之以弊,“哀而援之以手”,與上文“奮然而招之”相對,使文章妙趣橫生。用“吾方哀而援之于手,又何誘吾納之陷穽耶?”加以點撥,“吾”之不惑和對馴龍輕蔑的神態流溢于字里行間。前一“對”是對“嗜欲”,后一“對”是對“招”,通過前后二“對”,全面有力地否定了馴龍之所“樂”。最后,僅用兩句不到一行的文字,以馴龍被“醢”之事證明了野龍的正確。結尾十分干脆有力。
這是一篇寓言。寓言常常是借講動物來比喻人,說明某個道理,這篇《招野龍對》,也是如此。在寫作上,《招野龍對》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手法,使兩條神龍的不同境界成了鮮明對比。
上一篇:散曲·喬吉散曲《折桂令·荊溪即事》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文天祥文《指南錄后序》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