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游金山寺》原文|賞析|翻譯|注釋
我家江水初發源2,宦游直送江入海3;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4。
中泠南畔石盤陀5,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6,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7,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文細8。斷霞半空魚尾赤9。
是時江月初生魄10,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11,江神見怪驚我頑12。
我謝江神豈得已13,有田不歸如江水!
【注釋】
1.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金山上,是個有名的古寺。神宗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乞外調,由汴京赴杭州任時,中途來游。結合江上景物的描繪,詩主要寫作者的鄉思,而在鄉思深處則蘊含著政治的牢騷。
2.初發源:古人認為長江發源于四川岷山,蘇軾的家鄉是四川眉山,又在長江上游,所以這樣說。
3.宦游:因作官而游歷。直送: 自長江上游沿江東行,仿佛相送。入海:鎮江在長江下游,離海不遠。
4.天寒:蘇游金山在熙寧四年十一月。“沙痕在”,在證明潮頭確高一丈。
5.中泠(音ling):泉名,在金山西北。盤陀:形容山石的高大和堆垛。
6.鄉國:家鄉。
7.羈愁:旅客思鄉的愁苦。畏晚:一本作長晚。日暮黃昏容易引動人的鄉思,鄉思給人痛苦,故以“畏”為宜。楫:這里指船。
8.靴文細:江面波平,細得如靴上皺文。
9.斷霞:如言殘霞。
10.初生魄:月剛發出光。魄:光。蘇軾游金山這天是十一月初三日。
11.歸山:回故鄉。
12.頑: 愚鈍。
13.謝:告訴。
今譯
浩蕩的長江呵,
自我的家鄉而來,
從政半生,幾經輾轉,
一路將長江送入大海。
聽說潮頭有一丈多高,
此時天寒,仍有沙痕存在。
金山寺北的中泠泉南畔,
山石高聳如盤陀。
古往今來多少年,
它一直在波濤中出沒。
登上山頂遠眺家國,
只見江南江北青山起伏如波。
羈旅客鄉的游子呵,
最畏懼那惹人愁思的晚色,
呵!我要尋找舟楫返回,
山僧苦苦相留
說是落日很美。
微風輕拂,萬頃江波
如靴紋般細碎。
半空中橫出一片殘霞,
有如赤紅色的魚尾。
此時一彎新月如鉤,
散發出清朗的光輝。
至二更時月兒西落,
四周的天色一片昏黑。
突然,似有燃燒的火把
照亮了浩瀚的江水,
飛動的火焰移到山間,
炫目的火光將棲鳥驚飛。
這是人?還是鬼?我從未
聽說過如此的怪異奇詭,
滿懷惆悵,我返回臥房,
卻難以入睡。
江山如此奇美,
而我卻遲遲不肯歸隱。
這是江神的警告,
警告我這愚頑遲鈍的人!
從政實在是身不由己,
我將此心告訴江神。
就讓那浩蕩的江水為證吧!
一旦有田,我會立刻隱遁。
上一篇:納蘭性德《蝶戀花》原文|賞析|翻譯|注釋
下一篇: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原文|賞析|翻譯|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