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①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②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③
【注釋】 ①擢:舉。杼(zhu住):織布梭。②章;織物上的經緯文理。零:落。幾許:幾何,多少。③脈脈:對視。
【譯文】 牛郎哥呵!在那遙遠的對岸,織女妹呵!阻隔著銀河的燦爛。纖纖素手呵!擺弄著布梭,織機札札地響,織梭飛快地往返。織呵織!整日織布卻織不成絹紋,淚水涌流呵!似雨灑人間。銀河水呵!又清又淺,彼岸的心上人呵!依稀可見。兩人只相隔盈盈一水,卻只能脈脈含情,彼此思念。
(王 洪譯)
【集評】 明·鐘惺:“‘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千古斷腸,目前拈出。‘脈脈’字疊得奇不可解。老杜疊字之妙法多本此。”(《古詩歸》卷六)
明·陸時雍:“末二語就事微挑,追情妙繪,絕不費思一點。”(《古詩鏡》卷二)
清·金圣嘆:“妙在疊用雙字,俱從織女眼中、意中描出。意中自信為皎皎,眼中卻見為迢迢;其實一水相望,何嘗‘迢迢’也!”(《唱經堂古詩解》)
清·王夫之:“終始詠牛女耳。可賦,可比,可理,可事,可情,此以為十九首。全于若不爾處設色。”(《古詩評選》卷四)
清·沈德潛:“相近而不能達情,彌復可傷。此亦托興之詞。”(《古詩源》卷四)
清·方東樹:“此詩佳麗,只陳別思,旨意明白。妙在收處四語,不著議論,而詠嘆深致,托意高妙。”(《昭昧詹言》卷二)
清·陳祚明:“遠而不相知,不若近而不相得之悲更切也。人惟有情而不能語,故詠嘆以傳之。近矣,可以傳矣,而不能傳,于是吁嗟太息,宛轉而陳其詞,乃愈哀也。疊字并靈活。脈脈者,有條有緒,若呼吸相通,尋之有端而即之殊遠,二字含蓄無盡。‘心有靈犀一點通’,即此意,而雅俗霄壤。‘擢’字佳。‘不成章’,‘不盈頃筐’之意。”(《采菽堂古詩選》卷三)。
清·吳琪:“迢迢二字寫遠,下文既有‘相去復幾許’,曷得云遠而且至于迢迢?以‘脈脈不得語’見得為遠而且極其迢迢也。夫此迢迢者,非真有千山萬水之隔,不過此清淺之河漢耳。凡詩,以遠寫遠難堪,以近寫遠更難堪。如《詩》之‘其室則邇’,與此詩之‘盈盈一水間’,俱于近處寫遠也。蓋其室雅近,然望之不能見,語之不必聞,至盈盈一水,則可望而不得語,尤為難堪耳。”(《六朝選詩定論》)
清·張庚:“欲寫織女之系情于牽牛,卻先用‘迢迢’二字將牽牛推遠,以下方就織女寫出許多情致。句句寫織女,句句歸到牽牛,以見其迢迢。”(《古詩十九首解》)
【總案】 “牛郎織女”是在中國民間廣為傳誦的神話故事。早在《詩經》的時代,牽牛、織女二星已經成為文學描寫的對象(見《小雅·大東》),但只是借以嘲諷“徒有虛名”的社會現象。由二星而幻想出一曲纏綿悱惻的愛情悲劇,則是漢以后的事情。民間傳說是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而逐漸形成,較后出現的情節常是在此前故事的感動和激發下產生。在這首漢末古詩中,牽牛、織女二星不僅被人物化,以“皎皎”、“纖纖”賦予其優美而生動的形象,而且以“迢迢”之遠與“盈盈”之近的對立,著意于愛情心理的刻畫,細膩又深刻地表現出織女與牽牛間那真誠、熾熱而絕望的愛,尤能激動人們的心靈。魏晉以后出現的一年一度七夕會的情節,表達了人們對這雙“脈脈不得語”的愛人的無限同情。“人在天上所真正尋找的乃是他自己的倒影和他那人的世界的秩序。”(卡西爾《人論》)一定是人間的愛情遭受了太多的不幸,人們才會從這茫茫空間的點點繁星中構思出這樣悲慘的故事,描繪出這樣動人的情感,寄托著微弱而頑強的希望。
(蔣 方)
上一篇:詩經《雅·小雅·甫田之什·裳裳者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漢詩《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