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式·[雙調] 天香引
湯式
西湖感舊
問西湖昔日如何? 朝也笙歌,暮也笙歌。問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樓,春風綺羅; 今日個,兩三個打魚船,落日滄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鑒賞】 對比、反襯,即通過截然相反的事物或形象、情緒、心理的鮮明對比,突出所描述對象原本的形象或濃縮某種特別的情緒、思想,這是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最為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藝術表現手法之一。這首 《西湖感舊》通篇運用對比,是一個典型的范例。
作者開篇發問: “問西湖昔日如何?” 緊接著明確作答: “朝也笙歌,暮也笙歌”。在唐詩宋詞中對于西湖的自然風景和都市杭州的繁盛多有描繪,人們熟知的林升《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的詩句可為佐證。尤其是南宋建都于此以后,杭州西湖更成為偏安于此的君臣顯貴們的 “銷金窟”“安樂窩”。作者一聲 “昔日如何” 的發問本身對此已有感嘆,再“問西湖今日如何” 卻是“朝也干戈,暮也干戈”,道盡西湖長年戰亂的苦難。史書記載,元順帝至正十六年 (1356) 到至正二十五年 (1365) 這十年間,張士誠的起義軍、蒙元的朝兵以及朱元璋的隊伍三者間相互攻戰,杭州城幾易其主,兵戈戰火,連綿不絕,將一座江南名城糟蹋得面目全非。作者作為元末明初人士,自然有親身經歷,因此,感受更深。這第一層對比只是從大的方面作了概括性的對比,接下來,作者為我們作了具體的對比: 昔日西湖沿岸,“二十里沽酒樓,春風綺羅”,是啊,昔日的杭州城,滿城歌舞,遍地宴樂,二十里長街,“市列珠璣,戶盈羅綺”,在林立的酒樓之間,游人如織,鮮花和著脂粉香,酒旗和著羅裙舞,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可惜這一切都成了往事! 而今日西湖的景象如何呢?浩渺的湖面上只稀稀落落 “兩三個打魚船” 出沒在落日殘照之中,好不凄涼,那過去的湖濱酒肆,湖中畫舫已不知去向,只剩下一派蕭索悲涼的圖畫。
曲子的最后四句,作者在事實景觀描寫的基礎上,乘勢掘進,直切主題,總結全篇。“光景蹉跎,人物消磨”,大好的光陰都在戰亂中流逝,而人們的情志銳氣也在戰亂中消磨殆盡。“昔日西湖” 的盛況,都化成 “今日南柯” 一夢
此曲先概覽全局,再擺清事實,最后加以評說,行文流暢,結構嚴謹,從而從總體上強化了其思想的鮮明性和藝術的感染力,加上作者全部采用素描式的寫法,形象鮮明,對比強烈,濃烈深沉的 “感舊” 情緒更溢于言表。
上一篇:關漢卿·[雙調]大德歌·春|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朱簾秀·[雙調]壽陽曲·答盧疏齋|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