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使王楊橫槊,臨敵而未號能軍〔2〕;褒鄂操觚,登高而豈遑作賦〔3〕。其有寫金壺之翰墨,妙識孤虛〔4〕;握玉帳之鉤鈐,兼諧競病。吾聞其語,未見其人。
溫陵先生,象應銅渾,天開金印〔5〕。人中麟角,騰驤空之群〔6〕;筆底龍文,叱咤得煙嵐之氣〔7〕。爰從乙榜,識燕頷于賓筵〔8〕;早以丁年,拔鯨牙于海澨〔9〕。戈船下瀨,溪水無淫〔10〕;長弩射潮,濤頭不上〔11〕。結發從戎之始,敵號萬人〔12〕;頒旂按部之余,書陳三篋〔13〕。春搜秋狝,祃牙自肅于軍容〔14〕;文鼓武鐃,倚樹深嫻于詩械〔15〕。廉頗名字,長列御屏;蕭
勛庸,還鐫漢鼎〔16〕。鳳銜仙詔,峨冠列翡翠之華;
徙溟池,折箠偃鯤鵬之穴〔17〕。籌邊全閫,開府則坐鎮十州〔18〕;衣錦故園,傳檄而風馳八閩〔19〕。而乃冥搜史傳,雅好游吟。彎弓小魯之山,辨練光于曳馬〔20〕;散屐大吳之嶺,識寶氣于連牛〔21〕。每于九曲峰頭,六橋堤畔,松扉桂幌,聚粒米而圖成〔22〕;橘誦蘭言,撥銅琶而響裂。更以頻年官興,峽云嶺樹之閑;長日夢思,碧漢紅墻之地〔23〕。謳吟圣藻,全身恍惹御爐〔24〕;諷詠名篇,萬本無非禁臠〔25〕。于是舒每飯不忘之悃,賡和天章〔26〕;逢見獵而喜之時,規摹院體〔27〕。
以予使軺所至,縞帶言歡〔28〕。愧磨盾鼻之未工,謂著佛頭而亦可〔29〕。置身一邱一壑,所謂伊人;結體九地九天,此在兵法〔30〕。
【注 釋】
〔1〕倪溫陵:名鴻范,字伯,號隨庵,晉江(今屬福建)人,官至浙江提督。晉江古稱溫陵,故題稱倪溫陵。 都督:官名。魏文帝始置都督諸軍事,或領刺史,而都督中外諸軍為總管及大都督,權位最重。
〔2〕王楊:指“初唐四杰”之二王勃與楊炯。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以駢文著稱,著有《王子安集》。楊炯,華州華陰(今陜西華陰)人,長于駢文和詩,現存他最早的作品有《晦日藥園詩序》。 橫槊:橫戈也。《南史·榮桓祖傳》:“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 能軍:能指揮戰爭, 褒鄂:初唐功臣段志玄封號褒國公,尉遲恭封號鄂國公,當時并稱褒鄂。
〔3〕觚:劍柄:《淮南子·主術》:“操其觚,招其末,則庸人能以制勝。”注:“觚,劍柎。”
〔4〕金壺:銅壺,古計時用具;又當酒器講。 翰墨:筆墨。漢張衡《歸田賦》:“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王之軌模。”借指詩文書畫之類。 孤虛:古時占卜推算日、時之法。孤謂六甲之孤辰,若甲子旬,中戌亥無干,是為孤虛。對孤為虛。或曰,孤虛謂天門地戶也。《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注:“天時,謂時日支干五行旺相孤虛之屬也。”
〔5〕玉帳:征戰時主將所居的軍帳。唐《李太白詩》四《司馬將軍歌》:“身居玉帳臨河魁。紫髯若戟若崔嵬。” 鉤:兵器名。《漢書·韓延壽傳》:“延壽又取官銅物,候月蝕鑄作刀劍鉤鐔。” 競病:南朝梁曹景宗既破魏軍,振旋凱旋歸,梁武帝(蕭衍)宴于華光殿,令沈約賦詩。時韻已盡,唯余“競病”二字。景宗操筆成詩曰:“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武帝與在坐者皆嗟嘆不已。(見《南史·曹景宗傳》) 銅渾:銅制之渾天儀,與銅儀同。王起《元日觀上公之獻賦》:“歲移木德,春變銅渾,觀上公之獻壽。” 金印:黃色鑄印,謂之金印。
〔6〕麟角:喻珍貴稀少。《抱樸子·極言》:“若夫財色而心不戰,聞言而志不喪者,萬夫之中有一人為多矣。故為者如牛毛,獲者為麟角也。” 騰驤:超躍也,奔馳也。《晉書·夏侯湛傳》:“奮迅于云霄之際,騰驤于四極之外。”
:駿馬。張衡《思玄賦》:“縶
以服箱。”注:善曰:《漢書音義》應劭曰:“
古之駿馬也,赤喙玄身,日行千里。”
〔7〕龍文:龍形的花紋。《史記·趙世家》:“秦武王與孟說,舉龍紋赤鼎,絕臏而死。” 煙嵐:山中蒸潤的云氣。劉克莊詩:“日晏煙嵐。”
〔8〕乙榜:明清科舉制度,鄉試合格的為舉人,稱乙榜。 燕頷:頷,頸下頦上也。燕頷,如燕之頷也。《爾雅釋鷗鳳其雌皇疏》:“風像、麟前、鹿后、蛇頸魚尾、龍文龜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
〔9〕鯨:海中大魚,屬哺乳水類。大者長六七丈,體面無毛,前肢變形鰭狀,后肢全退化。尾扁平,鼻孔位于頭上,常露出水面而吸水,故亦名噴水孔。種類甚多,可大別于有齒無齒二類。 澨(shì):水濱。
〔10〕瀨:湍急之水。水激石間為瀨。
〔11〕弩:用機械發射的弓。其種類很多,大者或用腳踏,或用腰開,有數矢并發者稱連弩。
〔12〕結發:古代男子自成人的束發,因謂童年或年輕時為結發。《史記·李廣傳》:“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
〔13〕旂(qí):旗幟的總稱。 按部:部署,與案部同。陸機《文賦》:“然后選義按部,考辭就班。”
〔14〕春搜:春季查索,尋求。 秋狝(xiǎn):秋獵。《周禮·夏官·大司馬》:“中秋,教治兵……遂以獵田。”注:“秋田為狝。” 祃牙:古時出師行祭牙旗之禮。唐封演《封氏聞見記》五:“軍前大禮,謂之牙旗。出師則有建牙、祃牙之事。”
〔15〕鐃(náo):樂器名,行軍用之。如鈴而大,有中空短柄,用時執把,口朝上,以槌鼓擊作響。 詩械:“詩歌中之規律拘限。蘇軾《謝春莘老詩》:“先生不譏阿,又復寄詩械。”
〔16〕“廉頗”四句:廉頗,戰國趙將。與藺相如結為刎頸之交。 蕭:梁人,又名蕭綜。《北史》作蕭贊,一作蕭瓚。武帝第二子,字世謙,有才學,善文,封為豫章郡王。后抱異志,奔魏,為侍中太尉,封丹陽,改名
,字德文。 勛庸:勛功。杜甫《水宿遺興奉呈郡公詩》:“勛庸思樹立,語默可端倪。” 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
〔17〕(è):同“鱷”,爬行動物。韓愈有《祭鱷魚文》。 鯤鵬:《莊子·逍遙游》記北冥有大魚名鯤,化而為大鳥名鵬。
〔18〕閫:門檻,也作“梱”,指郭門、國門。《史記·馮唐傳》:“閫以內者,寡人治之。” 開府:開建府署,辟置僚屬。漢制,惟三公可開府。 州:地方行政單位。宋分境內為諸府、州、軍、監,上屬各路,下屬諸縣。元明清皆有州,分直隸與散州兩類。
〔19〕檄:古代官方文用的木簡,長尺二寸,多作征詔,曉喻、申討等用。若有急事,則插上羽毛,稱為羽檄。 閩:古民族名。聚居于今福建省境。《周禮·夏官氏》有七閩。后因簡稱福建為閩。
〔20〕魯:春秋時諸侯國名。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魯。戰國時為楚所滅。 曳:牽引。
〔21〕屐:水屐,底有二齒,以行泥地。 大吳:未詳。 連牛:未詳。
〔22〕“每于”五句:九曲:福建省武彝山形九曲,山中有水,水隨山曲,稱為天下勝景。 六橋:在浙江杭州市西湖,名映波鎖瀾望山壓東浦跨虹,宋蘇軾始建。“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又西湖的里湖也有六橋,名環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濬源,明楊德瑛建。
〔23〕紅墻:紅色之墻。李商隱《代應詩》:“本來銀漢是紅墻。”
〔24〕圣藻:出類拔萃者的辭藻。 御爐:天子的香爐。柳宗元《省試觀慶云圖詩》:“抱日依龍袞,非煙近御爐。”
〔25〕臠(luán):切成塊狀的魚肉。
〔26〕悃(kǔn):誠懇,誠實。 賡和:唱和。《新唐書》七十六《韋皇后傳》附上官昭容(婉兒):“數賜宴賦詩,君臣賡和……” 天章:比喻帝王的詩文詞章。徐陵《丹陽上庸路碑》:“御紙風飛,天章海溢。”
〔27〕院體:書法的一種流派。唐貞元中翰林院學士吳通微工行草,院中胥徒效其書,大行于世,稱為院體。又,院體乃繪畫的一種流派。
〔28〕軺(yáo):小車。又當使車講。 縞(ɡǎo):細白的生絹。
〔29〕盾鼻:盾牌的把手。《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南朝梁大清元年:“(荀)濟少居江東,博學能文,與上有布衣之舊……常謂人曰:‘會于盾鼻上磨墨檄之。’”注:“于盾鼻上磨墨以聲其罪。”
〔30〕伊人:這個人。《詩經·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九地:用兵法之九種地勢。詳見《孫子·九地》。 九天:極言其高。《孫子·形》:“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賞 析】
作者在此文開頭寫文人未必能打仗,善作戰者未必能吟詩作賦。然后筆鋒一轉,寫倪溫陵恰恰是能文能武;為武倪則赫赫有功;為文倪則雅好游吟,并有儒家風度。結尾寫作者未能體會倪詩的精華。作為駢文,作者對四六對仗用得較多,但讀起來頗感生澀、硬湊,不像六朝和初唐駢文那樣自然得體。
上一篇:駢文《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駢文《八家四六文鈔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