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招賈寶玉結詩社帖》賈探春
賈探春
娣探謹奉
二兄文幾:前夕新霽,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難逢,詎忍就臥,時漏已三轉,猶徘徊于桐檻之下,未防風露所欺,致獲采薪之患。昨蒙親勞撫囑,復又數遣侍兒問切,兼以鮮荔并真卿墨跡見賜,何痌瘃惠愛之深哉!今因伏幾憑床處默之時,因思及歷來古人中處名攻利敵之場,猶置一些山滴水之區,遠招近揖,投轄攀轅,務結二三同志盤桓于其中,或豎詞壇,或開吟社,雖一時之偶興,遂成千古之佳談。娣雖不才,竊同叨棲處于泉石之間,而兼慕薛林之技。風庭月榭,惜未宴集詩人;簾杏溪桃,或可醉飛吟盞。孰謂蓮社之雄才,獨許須眉;直以東山之雅會,讓余脂粉。若蒙棹雪而來,娣則掃花以待。此謹奉。
《招賈寶玉結詩社帖》見《紅樓夢》第三十七回,賈探春撰,題系筆者所加。
繼第三十三回“不肖種種大承笞撻”之后,榮國府內因這次笞撻引起的風波逐漸平息,經過一番調養的寶玉,身體一日好似一日。賈政因皇上看重,點了學差(任派往各省掌管科舉等事的提督學政官),便拜別宗祠和賈母,于八月二十日離家公出。寶玉因而清閑起來,每日在園中任意縱性狂蕩,把光陰虛度,歲月空添。一日,正值無聊之際,探春妹因雅興大發,著翠墨送來招結詩社的花箋來。寶玉接讀之后,拍手叫好,欣然應邀,向秋爽齋走去。剛到了沁芳亭,只見園中后門上值班的婆子,遞上蕓哥兒《送白海棠帖》一份,并白海棠花兩盆,寶玉囑婆子回賈蕓的話,并放置好花盆,自己徑奔秋爽齋來。
招結詩社花箋和送白海棠帖兒幾乎同時送到這位“風流孽鬼”下世的群艷之首寶玉手中,導致了海棠詩社成立和群芳一系列的吟詠與唱和,作為“詩禮簪纓之族”的榮府大觀園內,精神文化生活頓時活躍充實起來。“詩童才女,添大觀園之顏色”,《紅樓夢》一書亦因而格調更為雅致,文采斐然。
探春是賈府的三姑娘,賈政的二女兒,趙姨娘生。“生得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采精華,見之忘俗。”她的特點有三:首先是雖屬庶出,卻“不管什么偏的,庶的……只管認得老爺、太太兩個人”。“太太又痛她,……心里卻是和寶玉一樣呢?”“誰敢小看她?”其次,“她是姑娘家,心里卻事事明白”,她說“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那時自有一番道理”。連王熙鳳也說她“心里嘴里都也來得……比我知書識字更厲害一層”。比起賈環來“真真一個娘肚子里跑出天懸地隔的兩個人來”,丫鬟們給她取個“渾名玫瑰花,又紅又香,無人不愛的,只是刺扎手,也是一位神道,……老鴰窩里出鳳凰”。第三,她同寶玉關系很好,在作為一個女兒,卻“才自精明志自高”,要為振興自家門庭出力方面,同寶玉作為男子卻偏愛胭脂,“愚頑怕讀文章”恰恰相反。正因其見識、才華、文采均很突出,在與男子分庭抗禮、并駕齊驅方面,又同寶玉的“女清男濁”思想非常契合。因此,兩個人物形象在小說中處境、地位、性格和作用,均是相反相成的。正如她的別號“蕉下客”,其中暗含一個“綠”字,同寶玉號“怡紅公子”并列,“快綠”襯托“怡紅”,處大觀園中心位置,這就是探春在全書和在這次結社唱和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無論從哪方面看,詩社由她發起都是合乎情理的。脂硯齋評:“起社出自探春意,作者已伏下‘興利除弊’之文也。”即為“探春理家”伏筆,亦有道理。
《招寶玉結詩社帖》共二百多字,敘事、寫景、議論、抒情有機結合,駢散相間,文采精華,風調亦如其人。除起首“娣探謹奉”、“二兄文幾”及最后“此謹奉”數字均系帖式要求外,正文可分四層:
“前夕新霽”四句,從大觀園內一場新雨過后“月色如洗”的清秋夜色入筆,敘述自己陶醉于“難逢”的“清景”中以至受寒得病。“漏已三轉”即三更過后,漏即更漏,記時所用。“猶徘徊于桐檻之下”,可見女主人公領略大自然之美的興致之高,真乃“見之忘俗”。“獲采薪之患”即得病。《孟子·公孫丑下》有“采薪之患,不能自朝”句,朱熹注云:“言病不能采薪。”與《禮記·曲禮之下》之“負薪之憂”同意。
“昨蒙親勞撫慰”四句,緊承上文表達對寶玉殷勤慰藉自己的感激心情。“真卿墨跡”,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手書,珍貴文物,寶玉以此相贈,證明對探春“惠愛之深”,亦見女主人公文化素養與藝術鑒賞水平頗高。第二十七回,兄妹二人在石榴樹下交談時,探春曾說“這幾個月,我又攢下有十來吊錢了。你還拿了去,明兒出門逛去的時候,或是好字畫,好輕巧玩意兒,替我帶些來。”寶玉是理解她的心理和要求的。“鮮荔”即鮮荔枝,第三十七回襲人和晴雯對話時對此作了補充,寶玉不僅著人給探春送鮮荔枝去,而且用一個纏絲白瑪瑙碟子盛著,說“這個碟子配上鮮荔枝才好看”。晴雯送去之后,探春“見了也說好看,叫連碟子放著,就沒帶來”。可見“何痌瘃惠愛之深哉”痌!(tong guan),見《書·康誥》“ 痌瘃乃身”,蔡沈集傳云:“恫(即痌),痛;瘃,病也。視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此處言寶玉見探春得病如自己疾病在身,關懷備至。
“今因伏幾憑床處默之時”十句,抒懷古之幽思,引出“歷來古人”的高雅風范:縱“處名攻利敵之場,猶置一些山滴水之區,遠招近揖,投轄攀轅,務結二三同志盤桓于其中,或豎詞壇,或開吟社,雖一時之偶興,遂成千古之佳談”。所言全系漢魏兩晉文人名士之風流韻事。“投轄攀轅”,極言挽留賓客時心情之殷切。“轄”,車軸兩端使車輪不致脫落的部件。《漢書》本傳載:陳遵大會賓客,將客人車轄投入井中,使之不得離去。“攀轅”,即牽挽車轅,不讓客人走。見《東觀漢記》“攀轅扣馬”。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亦有“攀轅臥轍”句。盤桓,即徘徊,此處言留連山水。讓人們聯想到魏晉名士“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左思句),白眼世俗、崇尚自然、翳然林木、灑脫風流。為下文伏筆。
“娣雖不才”以下言組結詩社愿望。“竊”與“叨”均系謙詞。“竊”即私下,“叨”即叨光,沾光。“棲處”,即居住。“泉石之間”與古之“些山滴水”照應,指大觀園內“不斷生色”的園林景觀。“兼慕薛林之技”一句,突出薛寶釵、林黛玉兩人在大觀園群芳唱和中出類拔萃的核心地位,雖一言帶過,用意卻深,不可放過。“技”一作“雅調”,更妥。以上,從自然環境和人物才華兩方面闡述了創建詩社所具備的基礎與條件。
“風庭月榭,惜未宴集詩人;簾杏溪桃,或可醉飛吟盞”,承接“泉石之間”伸發四時景物之美,風、月,意味秋爽,杏、桃指代春芳,切合大觀園內景觀。“惜未”、“或可”二句,折入結社唱和,逼出下文主旨。以下連用三個晉人典故:
“孰謂蓮社之雄才,獨許須眉?”蓮社用東晉典故,釋慧遠、慧永、劉遺民、雷次宗等十八人結社于廬山虎溪東林寺白蓮池,同修凈土之法,吟詩著文,號白蓮社。陳郡謝靈運恃才傲物,一見慧遠,肅然心服,為鑿東西二池,種白蓮,故叫白蓮池。傳說十八名賢曾邀陶淵明入社,后人撰有蓮社高賢傳。“須眉”,指代男士。
“直以東山之雅會,讓余脂粉”,亦用晉人故事。謝安當年隱居東山,與王羲之、許洵、沙門遁支相游處,出則才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脂粉”,指代女子,指大觀園內諸才女。“直以”二字,一本作“不教”,則與上句連屬更緊。
以上兩句,用反詰句式,駢驪對仗,氣勢不凡,宣稱脂粉不讓須眉,宣告大觀園內,已高舉蛾眉為主體的文化大旗,儼然有蘭亭楔集、竹林遨游之流風余韻,庶幾與晉人恃才傲物相通,直與科舉官場、仕途經濟相對立。
須眉之中才華出眾、“絕頂聰明”之寶玉,公然置身脂粉之列,表現了對仕途經濟、八股時文、封建道德的背棄,正是曹雪芹厭惡混濁官場,仰慕魏晉風度、追求世外桃源之理想再現。
末二句再用駢驪對偶收束全文。“棹雪而來”,再用晉人典故。《世說新語·任誕》載:“王子猷居山陰(今紹興),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哉!’”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有“昨夜吳中雪,子猷佳興發”之句。帖中借用王子猷“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不拘泥于具體目的。價值就在“興會”二字。探春因陶醉于良辰美景、清秋月色之中,同王子猷有類似的契機,所以發起詩社。故本回目云:“秋爽齋偶結海棠社”,“偶結”二字,表明這種興會。詩社唱和,意在“寄興寫情”,詠白海棠詩前,由寶釵將此意道破。這種詩歌主張同科場有功利目的之八股時文或歌功頌德應詔應制之作迥異。
“娣則掃花以待”句,反用杜甫《客至》詩中“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意,擁帚折節,表熱忱歡迎。
全文二百余字,敘事簡賅,寫景清新,要緊處駢驪對仗,縱橫排闔,情致高雅。最可貴處在于:引魏晉高風表大觀園內眾詩童才女之不凡氣度,且突出薛、林兩位中國傳統文化熔鑄之藝術典型,醒人耳目,勾連全書線索,為海棠詩社等諸次唱和作有力鋪墊。對于有才干而又區別于王熙鳳等的人物形象探春之文采作鮮明恰當表現,作為箋帖又與賈蕓《送白海棠帖》風格比照,共同促成詩社成立,卻雅俗迥異,相反相成。
此帖雖為探春所作,卻代表了園內諸詩童、才女共同心愿,不僅寶玉拍手稱快,釵、黛、迎春、惜春、李紈等人“一招皆到”。連“枯木死灰”式的青年寡婦李紈也異常活躍,自薦掌壇為社長,懶及作詩的迎春、惜春也限韻、監場,眾“詩翁”皆起雅號,逸興遄飛。脂硯齋云:“美人用別號,亦新奇花樣,且韻且雅,呼去覺滿口生香。”十二金釵的太虛幻境——大觀園,不僅是溫柔富貴之鄉,更是充滿詩詞興會之理想王國。
七人結社,加上湘云趕來,一共八人。先寫出一組文采風華的《詠白海棠》詩來,然后,以“海棠”為詩社命名。脂硯齋批:“真正好題,妙在未起詩社,先得了題目。”此后,詩社日益“興旺起來”,至第四十九回,已有下列人員參加:李紈、迎春、探春、惜春、黛玉、寶釵、湘云、李紋、李綺、寶琴、邢岫煙、鳳姐兒、寶玉等,加上香菱,共十四人,參與她們的詩詞活動的還有“檻外人”妙玉。形成一個壓倒須眉的文化陣營。直至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出現又一次創作新潮,才改海棠詩社為桃花詩社。《招寶玉結詩社帖》給讀者的印象是很深的。
上一篇:《悟禪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智通寺對聯》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