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顧貞觀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只看杜陵窮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為兄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辭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繙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后。言不盡,觀頓首。
〔忝(tian)竊〕都是謙詞。忝有“辱”的意思,竊有“私自”的意思。〔杜陵〕指杜甫,因其居于杜陵,曾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夜郎〕指李白,因其曾遭不白之冤,被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一帶)。〔僝(chan)僝(zhou)〕煩惱苦悶。〔辛未〕明崇禎四年(1631)。〔丁丑〕明崇禎十年(1637)。〔蒲柳〕即水楊,因其凋零早,故以之比早衰的體質。一說指蒲草與柳樹。《晉書·顧悅之傳》:“蒲柳常質,望秋先零。”河清人壽,以河清表人壽難以等待。《左傳·襄公八年》:“《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繙〕翻。
這首詞以“我亦飄零久”開端,與前詞開端遙相照應,不僅使詞意重點由同情、勸慰對方轉向重點對自己悲憤的表露,而且“我”與“季子”映、“飄零”與“平安”對,使兩詞緊密扣合,渾然一體。“亦”,表明自己的處境,并不比吳漢槎好多少。按常理,下句應該承“飄零”、寫“飄零”了,然而作者沒有這樣,卻將筆鋒轉向了自怨自責。“十年”,是約數(shù),也是受詞句字數(shù)的限制。實際上,從順治十五年(1658)到康熙十五年(1676),已是十八年了。十八年來,作者兩次入京,多方奔走,營救不得,而曰“深恩負盡”,其內心該是何等苦痛啊!“宿昔”三句,是對歷史的回顧。二人少時,都有俊才,馳名遐邇。這樣的人,應當受到器重,然而命運給予他們的,卻是“杜陵窮瘦”、“夜郎僝僽”。名聲相當,命運相似,思之,怎不令人心酸!在這里,作者以杜甫自比,以李白比吳漢槎,又以“只看”與“曾不減”連接起來,極其自然、恰當而蘊藉。它表明:二人象李杜一樣擅長詩歌,象李杜一樣在詩壇上共享盛譽,象李杜一樣至交好友,也象李杜一樣身處明時而華蓋壓頂。援古證今,用人若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這里的“薄命”與“齊名”形成對照,從而加強了作者“飄零久”的哀嘆,也為吳漢槎鳴了不平。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更那堪“長辭知己”?在悲憤交加、無可奈何之際,作者發(fā)出了疑問:“人生到此凄涼否?”是問天,還是問人?是有疑而問,還是無疑故問?作者沒有交代,大半是自己對自己、無疑故問吧。至此,頓了一下,感情潮水立即由人生“凄涼”奔流到心頭“恨”上。“千萬恨,為兄剖”:你我雖然一在寧古塔,一在北京城,相隔數(shù)千里,但天涯比鄰,心心相印,這千恨萬恨,不向你述說,又能向誰傾吐呢?此恨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難道還有比此恨更恨的嗎!清王朝實行高壓政策,動輒殺人滅族,作者敢于言“恨”,是夠大膽的了!是夠朋友的了!僅此一端,就足以使“魑魅搏人”之輩,“覆雨翻云”之徒,自慚形穢,愧無容身之地。
詞的下片一開始,便點明了二人出生的年代。一個生于明崇禎四年,一個生于明崇禎十年。這個換頭,看似閑筆,其實涵義深遠。它不僅表明吳漢槎比他年長六歲,是益友,也是良師,更重要的,則是表明同為明朝人,以抒發(fā)故國之思。接首,又以“冰霜摧折”蒲柳,比喻在清王朝的高壓政策下,殘害了無數(shù)豪杰之士、雋永之才。你我共同遭受冰霜的摧折,又怎能不作早衰的蒲柳呢!“天意從來高難問。”(張元干《賀新郎·送胡邦衡謫新州》)呼天不應,求地不靈,怎么辦呢?那只有超脫一點、閑適一點,“留取心魂相守”。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冰霜摧折”下,在風吹浪打中,只要有強健的體質,就可以“后凋”。“但愿得河清人壽”,寫出了這種良好的愿望與期待。此時此地,作者已無他求,惟望故人健康長壽,有朝一日能夠平安歸來,重新歡聚,共話兩地相思情。接下去,作者又為吳漢槎設想:回來以后,干別的怕是不行了,“急繙行戍稿”,刊行于世,讓后之人知道你這個政治上的犧牲品在文學上竟有如此成就!也讓后之人知道“待窮而后工”的深刻含義!潛臺詞是:冰霜摧折,只能使蒲柳早衰,而無法使蒲柳絕跡;清王朝的殘酷統(tǒng)治,只能戕害人的肉體,而無法禁錮文化思想的傳播。后來,吳漢槎獲釋,有《秋笳集》,與陳維崧、彭師度合稱江左三鳳凰。
“長辭知己別”,十八年了,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啊! 簡短的兩首詞,如何能說得清、講得透?“言不盡”,正表現(xiàn)了作者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觀頓首”,表明詞已終結,與前詞共同完成了“以詞代書”的使命。
據(jù)袁枚《隨園詩話》載:其時,顧貞觀正館于納蘭太傅家,“太傅之子容若見之,泣曰:‘河梁生別之詩,山陽死友之傳,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我當以身任之。’華峰曰:‘人壽幾何?公子乃以十載為期邪?’太傅聞之,竟為道地,而漢槎生入玉門關矣。”這段記載,突現(xiàn)了《金縷曲》二首的藝術成就和藝術效果。容若泣下,吳漢槎生還,誰能說不是《金縷曲》二首產生的巨大作用呢?
上一篇:《金縷曲(其一)·清·顧貞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唐·元稹》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