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月日,駱賓王謹致書于博昌父老〔2〕:承并無恙,幸甚幸甚〔3〕。云雨俄別,封壤異鄉〔4〕。春渚青山,載勞延想〔5〕;秋天白露,幾變光陰〔6〕。古人云,別易會難,不其然也〔7〕!自解攜襟袖,一十五年,交臂存亡,略無半在〔8〕。張學士溘從朝露,辟閭公倏掩夜臺〔9〕。故吏門人,多游蒿里〔10〕;耆年宿德,但見松丘〔11〕。嗚呼!泉壤殊途,幽明永隔〔12〕。人理危促,天道奚言〔13〕?感今懷舊,不覺涕之無從也〔14〕。況過隙不留,藏舟難固。追惟逝者,浮生幾何〔15〕?哀緣物興,事因情感〔16〕。雖蒙莊一指,殆先覺于勞生〔17〕;秦佚三號,詎忘情于怛化〔18〕?啜其泣矣,尚何云哉?又聞移縣,就樂安故城〔19〕,廨宇邑居,咸徙其地〔20〕;里闬阡陌,徒有其名〔21〕。荒徑三秋〔22〕,蔓草滋于舊館;頹墉四望,拱木多于故人〔23〕。嗟乎!仙鶴來歸,遼東之城郭猶是;靈烏代謝,漢南之陵谷已非〔24〕。
昔吾先君,出宰斯邑〔25〕,清芬雖遠,遺愛猶存〔26〕。延首城池,何心天地〔27〕?雖則山河四塞,是稱無棣之墟〔28〕;松槚千秋,有切維桑之里〔29〕。故每懷夙昔,尚想經過〔30〕。于役不遑,愿言徒擁〔31〕。
今西成有歲,東戶無為〔32〕,野老清談,怡然自得〔33〕;田家濁酒,樂以忘憂〔34〕。故可洽賞當年,相歡卒歲。寧復惠存舊好,追思昔游〔35〕?所恨跂予望之,經途密邇〔36〕,佇中衢而空軫,巾下澤而莫因〔37〕。風月虛心,形留神往〔38〕;山川在目,室邇人遐〔39〕。以此勞懷,增其嘆息,情不遺舊〔40〕,書何盡言。
【注 釋】
〔1〕博昌:《元和郡縣志》:“河南道青州,博昌縣,屬千乘郡。昌水其勢平博,故曰博昌。后漢以千乘郡為樂安國,博昌縣乃屬焉。晉、宋、后魏并同。高齊省。仍自今縣東十二里樂陵故縣移樂陵縣理此。隋初屬青州,十六年改為博昌縣。按:今山東青州府博興縣是也。”
〔2〕致書:漢文帝《賜南越王書》:“道理遼遠,壅蔽樸愚,未嘗致書。”
〔3〕恙:《爾雅釋詁》:“恙,憂也。”郭璞注:今問曰:“無恙乎?非謂疾也。”按:《爾雅》云:“恙,憂心也。”《楚辭·九辨》:“還及君之無恙。”此言君之無憂,豈謂不被蟲噬乎。漢元帝詔貢禹曰:今生有疾,何恙不已,乃上疏乞骸骨,豈又被蟲食心也?凡言無恙,謂無憂耳。此博昌父老先有書貽臨海,故曰承并無恙也。 幸甚:李陵《答蘇武書》:“榮問休暢,幸甚幸甚。”
〔4〕云雨俄別:徐陵《報尹義尚書》:“別離二國,云雨十年。”
〔5〕春渚:《謝朓辭隨王》:“惟待青山可望,候歸艎于春渚。”
〔6〕“白露”二句:江淹《別賦》:“明月白露,光陰往來。”
〔7〕別易會難:曹丕《燕歌行》:“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悠路漫漫。”
〔8〕攜:解散。 襟:《爾雅·釋器》:“衣皆謂之襟。” 交臂存亡:《莊子·外篇田子方》:“仲尼曰:‘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半在:陸機《嘆誓賦序》:“余年近四十,而懿親戚屬,亡多存寡;昵交密友,亦不半在。”
〔9〕張學士:或作眭處士。《漢書·眭孟傳注》:顏師古曰:眭,音隨式反。今河朔尚有此姓。音字皆然。而韋昭、應劭并云音桂,非也。《魏書·逸士傳》有眭夸。”按:各本多作張學士,今從之。 辟閭公:鄭樵《通志·民族略》:“辟閭氏,姬姓。魏文公交孫居楚丘營辟閭里,因為辟閭氏焉。” 按:張學士,辟閭公,并是臨海令博昌時所交游者,故云。 朝露:《漢書·蘇武傳》:“人生如朝露。”顏師古注曰:“朝露見日則晞,人生短促,亦如之。” 夜臺:墳墓。陸機《挽歌詩》之一:“按轡遵長薄,送子長夜臺。”注引阮瑀《七哀詩》:“冥冥九泉室,漫漫長夜臺。”
〔10〕故吏:《后漢書·黨錮傳》:“李膺門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黨錮。”
〔11〕耆年:老年人。王元長(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耆年闕市井之游,稚齒豐車馬之好。” 蒿里松丘:《后漢書·宗室四王三侯傳》:自名儒宿德,莫不造門。 蒿里松丘,并見挽歌。 按:集中有《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在高宗麟德元年封泰山時作。此文所稱“解攜襟袖一十五年”,駱賓王如以麟德元年離齊,計高宗麟德二年、乾封二年、總章二年、咸亨四年、上元二年,儀鳳三年。自麟德至是年,凡十五年。次年即調露元年也。據書中“于役不遑”及“經途密邇”之句,駱氏蓋以行役,復至齊境。
〔12〕泉壤:潘岳《寡婦賦》:“上瞻兮遺象,下臨兮泉壤。”又《悼亡詩》:“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13〕“人理危促”二句:司馬遷《悲士不遇賦》:“天道悠昧,人理促兮。”
〔14〕不覺涕之無從:《禮記·檀弓上》:孔子之衛,遇舊館人之喪,使子貢說驂而賻之。夫子曰:“予鄉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惡夫涕之無從也。”
〔15〕浮生:《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老莊以人生在世,虛浮無定,后來相沿稱人生為浮生。
〔16〕“哀緣物興”二句:陸機《嘆逝賦》:“樂心其如忘,哀緣情而來宅。”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人稟七情,應物斯感。”
〔17〕蒙莊一指:《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裴骃《集解》:“骃按:‘《地理志》蒙縣屬梁國。’”司馬貞《索引》:“劉向《別錄》云:‘宋之蒙人也。’”《莊子·內篇·齊物論》:“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夫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故浩然大寧,而天下萬物,各當其分,同于自得,無是非也。” 勞生:《莊子·內篇·大宗師》:“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志,息我以死。”
〔18〕“秦佚三號”二句:《莊子·內篇·養生主》:“老聃死,秦佚悼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予焉若比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予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 怛化:《莊子內篇·大宗師》:“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子犂往問之曰:‘叱避,無怛化’倚之戶與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詩·王風》:“有女仳離,啜其泣矣。”《傳》:“啜,泣貌。”
〔19〕《隋書·地理志》:“北海郡博昌,舊曰樂安。《舊唐書·地理志》:“河南道青州,博昌,漢縣,治故郡城。樂安,隋縣。武德二年,屬乘州。州廢,屬青州。總章二年,移治于今所。《新唐書·地理志》:青州博昌,上:武德八年,省樂安。《太平寰宇記》:“青州博昌縣。后唐諱昌,改為博興。樂安故城,漢樂安國故城,在今縣東南。”
〔20〕“廨宇”二句:《周書·藝術傳》:“時外史廨字,屢移未有定所。”《禮·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廢地以居民。”
〔21〕里闬阡陌:《說文》十二篇:闬,閭也。汝南平輿里門曰闬。《廣雅·釋詁》:里闬,尻也。尻,古居字。《史記·秦本紀》:孝公十二年,闬阡陌。 索隱:《風俗通》曰:南北曰阡,東西曰陌。河東以東西為阡,南北為陌。
〔22〕荒徑三秋: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23〕蔓草滋于舊館:江淹《恨賦》:“蔓草縈骨,拱木魂。”
〔24〕靈烏代謝:《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赤烏元年,詔曰:‘間者,赤烏集于殿前,朕所親見。若神靈以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烏為元。’”
〔25〕昔吾先君:駱賓王父無考。今《義烏志》稱賓王父履元,官博昌令,殆出私牒,不可為據。《史記·孫子世家》:“季桓子病,顧謂其嗣康子曰:‘我既死,必召仲尼。’康子欲召仲尼,公之魚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終,終為諸侯笑。’”是春秋時,大夫稱父為先君。陸機《文賦》:“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
〔26〕遺愛:《左傳·昭公二十年》:“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27〕延首:劉楨《黎陽山賦》:“延首南望,顧瞻舊鄉。”
〔28〕四塞:《史記·蘇秦傳》:“說齊宣王曰:‘齊南有秦山,東有瑯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無棣:縣名。屬山東省。戰國齊邑。《左傳·僖公四年》:“北至于無棣。”即此。
〔29〕松槚:謂松及槚。以其植于墓旁,故又為墓地的代稱。《舊唐書·蘇環傳》:“松槚已遠,風烈猶存。”按:《上裴侍郎書》曰:“藜藿無甘旨之膳,松槚缺遷厝之資。”謂母乏養,父未歸葬,此云松槚千秋。知駱賓王之父卒于博昌,即葬其地,不復遷厝故鄉,故云“有切維桑之里”。
〔30〕夙昔:古《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
〔31〕于役:《詩經·王風》:“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不遑:《詩經·小雅》:“不遑啟處。” 傅:遑,暇也。《詩經·邶風》“愿言思子。” 擁,抱。
〔32〕東戶:《淮南子·繆稱訓》:昔東戶季子之世,道不拾遺,余糧宿諸晦首,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宜也。”高誘注:“東戶季子,古之賢人也。”
〔33〕野老:劉峻《山棲志》:“歲始年季,農隙時間,濁醪初醞,青醍新熟。則有田父野老,提壺并至。”
〔34〕田家濁酒:《隋書·房彥謙傳》:“雖致屢空,怡然自得。”楊惲《報孫會卿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 樂以忘憂: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未以忘憂。”
〔35〕追思昔游:曹丕《與吳質書》:“追思昔游,猶在心目。”
〔36〕跂予望之:《詩經·衛風》:“跂予望之。” 經途密邇:陸景《與兄書》:“嚴寒向隆,經途軻。” 梁武帝《賜何點手詔》:“密邇物色,勞甚山阿。”
〔37〕中衢:《淮南子·繆稱訓》:“圣人之道,猶中衢而設尊耶。” 軫:轉也。 巾:《周禮·夏官》巾車:鄭注:“巾,猶衣也。”段玉裁曰:“以巾拭物曰巾。” 按:以上數句,言途次密邇,未得往博昌,與父老暢敘也。
〔38〕神:心神,精神。
〔39〕邇:近。
〔40〕勞懷:謝瞻《懷靈運詩》:“忽睹愁霖唱,懷勞奏所成。” 遺舊:《后漢書·鮑永傳》:“仁不忘舊,忠不忘君。”
【賞 析】
駱賓王的父親駱履元曾在博昌縣任縣令,政績頗佳。賓王少年時也在此讀書。文中敘寫別后對該城的思念。感今懷舊,行文中滲透人事滄桑之感。此文駢散相間,對仗工整,語言樸素,極少雕琢,頗有自然清新的特點。
上一篇:駢文《上武侍極啟》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駢文《與朝歌令吳質書》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