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英《從侯方域說起》原文|注釋|賞析
兩年前讀過侯方域文集,留下的印象是:太悲涼了。至今未忘的句子“煙雨南陵獨回首,愁絕烽火搔二毛”,就是清晰地刻畫出書生遭變,恣睢辛苦,那種憤懣抑郁,對故國哀思的心情。
一個人,身經巨變,感慨自然會多的。不過也要這人還有血性、熱情、不作“搖身一變”才行,不然,便會三翻四覆,前后矛盾。比如侯方域吧,“煙雨南陵獨回首”,真有點“側身四顧不忘故國者能有幾人”的口氣; 然而曾幾何時,這位復社臺柱,前明公子,已經出來應大清的順天鄉試,投身新朝廷了。這里自然我們不能苛責他的,“普天之下”此時已是“莫非”大清的“王土”,這種人也就不能指為漢奸,況且過去束奴的奴才已經成為奴隸,向上爬去原系此輩常性,也就不免會企望龍門一跳,躍為新主子的奴才。“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近幾年來我們不是看得很多:寫過斗爭,頌過光明,而現也正在領餉作事,倒置是非的作家們的嘴臉。
不過侯方域究竟是一個生長在離亂年間的書生,晚年寫作雖處處在避免觸著新主的隱痛,言文早已含蓄婉轉,但也還有一二精辟的意見。比如在《與李其書》,論到統制言論的問題:
“當天下分裂之際,倘朝野清議尤存,則其亂也暫;若夫骨哽在喉不能吐,直言苦日不得陳,則國尚何可為!”
這意見是大致不錯的。古今中外的史實都在證明,臨到國破世亂,民族在生死中掙扎時,我們常見的倒不僅清議不存,且正是混淆黑白的言論充斥不堪。明末如此,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何嘗不如此。近一二年來,國內言論的道路不正是愈來愈為險窄,也愈來愈為魑魅嗎?不準寫、不準看的明法暗規很多很多,堅持抗戰進步的文字被刪削到不知所云,人民的喉舌在重壓下面,萎縮干枯以至于死。收買,威迫,……一切昏瞆無恥法寶的使用,就正在 “方興未艾” !
而這,還有 “以宣傳對宣傳” 的一面。——其實不穩當的言論早已或是逼死,或是困難發行,那里還有 “宣傳” 可“對” ,應該叫做獨家專賣了吧。就以近兩月的來看: 有的在“抗戰勝利后的中國”題目之下,大家談夢說幻,寫出的理想不外坐汽車兜風于綠蔭蔽行的大路之上,臥躺椅喝冰淇淋于斗室之中等等之類。有的正在研討中國作家中那些屬于“技巧派” ,這回連“汪政權”下的文化小狗穆時英的大文也捧出來“示范” 。除開 “艷史” 、“秘聞” 、身邊瑣事,那 “經國大業” 是: 有的寫作 “中共黨史” ,結論自然是共產黨歷史太不清白。激進的主張: “先瓦解八路軍,以后掃蕩邊區” 。穩重的在“從歷史的敘述,政策的檢討,以及革命性質的分析中” ,“證明中共參加國民革命而又破壞國民革命是必然的” ,“除了最后解決外,沒有其它辦法”。嘁嘁喳喳,說是在說“良心話” 了,其實真使人分不出人言還是鬼語。翹起一條尾巴,算做一面大旗,萃聚幾名同類,便有書報期刊,沖殺上陣,浩浩蕩蕩。……
這樣清議不存,鬼論塞道的原因,侯方域是不了解,或者了解了卻未便明言,他只客客氣氣地帶過一筆: “夫門戶日深,水火日急也。” 他自己參加過明末的 “門戶” “水火” ,這里自然有點 “懺悔” 的意思。其實真象不在 “日深” “日急” ,而是有人戀著自己的權勢; 防制蟻民翻身,需要設備格殺異端的絞架,維持秩序的監獄,也需要顛倒是非的言論,對付“紛歧錯綜思想” 的方法,是與防制異己的政治同時存在的。
結果是弄到青年學生無書可讀。侯方域在同 文另一段說: “青笈之懸,士論詆之。”這說的是阮大鋮得勢之日,禁止復社文字流布,自己卻 “付梓” 了許多文存,但當時士林都以案置這類文籍為恥。若干年來中國人在欺騙愚弄之下,從別人說謊、自己受欺中間,已經生長成了智慧和聰明,已經具備了生存的起碼常識: 凡他們恨的、罵的、禁的就是好的;凡要知道事實的真象,就首先不相信他們的儻論與正言。
深夜燭光搖曳中,偷讀禁書的青年很多,到官辦書坊購買幾冊的卻是太少。盡管編輯先生一再捏言“本刊近來接到香港以及國內各地來信很多,讀者愛護之深,使我們感愧”;訂費一再跌價,“減輕讀者負擔”;其實那怕貶價到零,派訂還附送書報,也難博得閱者正眼相視。表面在故裝熱鬧,骨子里的空虛和荒涼是顯然的。
(《田家英文集》)
賞析 “從……說起”是雜文中常見的標題。常見的寫法是先談故事,后聯現實,以故事為由頭,引發出一篇宏論。本文卻大為不同,作者將古今事例加以對比,揉在一起縱橫議論、深刻剖析,看得出他在用典上的深厚功夫。
首先,確鑿地掌握材料是立論的生命。明末復社同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的斗爭,早先已有孔尚任寫出雜劇《桃花扇》,抗日戰爭時期,歐陽予倩又將其改編成同名話劇,彰揚了民族氣節,批判了變節行徑。本文為了諷刺抨擊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漢奸文人,指斥統治言論的政府當局,沒有用現成的文學作品材料論定侯方域,而是用科學的分析方法,考察了這位復社中堅。作者的基本看法是:侯曾經一時慷慨意氣昂揚,但身經甲申巨變之后,思想頹唐、消沉,流露出“懺悔”的隱衷。但他畢竟還積有“憤懣抑郁”的情緒,還能夠看到“朝野清議”的重要。
其次,將古今事進行對比進行分析,是寫作中的難點。作者對侯方域的分析既不苛責,又不偏愛,但不無痛惜之情,這正符合侯的實際。而今日的三反四復的文人,又有幾人還存有侯方域樣的“憤懣”情緒呢?寫過斗爭,頌過光明,而今倒置是非,到敵人處領餉者有之;談夢說幻,東拉西扯地腐蝕意志者有之;著書編刊,咒罵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者也有之。這些人無恥地以鬼話為人言,翹起尾巴當大旗,即使在侯方域面前也顯得暗淡蒼白。
第三,借古鑒今,順理成章,毫不生硬。從侯方域談到今之文人的三反四復,從侯方域的晚年對統治言論的感想談到國民黨統治下的政治的黑暗腐敗,真可謂水到渠成。古今的專制者無非兩種手法: 一面“以宣傳對宣傳”,對進步言論進行壓迫、詆毀; 不成,便揮刀鎮壓。另一面是在禁止對方言論的同時,“付梓”自己的文存,向讀者兜售。然而,不論昔日的阮大鋮,還是今日的國民黨要人的官坊書,跌價也難賣出。人們從受騙中得到了教訓,變得聰明起來: “凡他們恨的、罵的、禁的就是好的; 凡要知道事實的真象,就首先不相信他們的儻論與正言。”這些話,是對古事今事的綜合感受,其教育作用就在不知不覺中了。
總之,全文構思自然而巧妙,結構縝密,馳騁議論,而又凝煉集中,有著我國傳統散文的精辟、典雅、莊重的風格。
上一篇:魏金枝《人的啟示》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宋云彬《從學鮮卑語講起》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