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公跡寓市朝,心游江湖〔2〕。訪奇交于千里,惜良辰于寸陰〔3〕。常恐辜負琴書,荒涼山水。于是脫屣人事,鳴棹川隅〔4〕,言追掛犢之才,用卜牽牛之賞〔5〕。邊生經笥,送炎氣以濯纓〔6〕;郝氏書囊,臨秋光而曝背〔7〕。似遇緱山之客,還疑星漢之游〔8〕。愿駐景于高天,想乘霓于縮地〔9〕。繁絲亂響,涼酎時斟,戲翔羽于平沙,釣潛鱗于曲浦。乘流則逝〔10〕,不覺忘歸,咸可賦詩,探韻成作〔11〕。
【注 釋】
〔1〕七日:指農歷七月初七,傳說是夜半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按:《古今歲時雜詠》卷二十六載此序,下有詩,即《盧照鄰集箋注·七夕泛舟》二首。此序文當是諸人探韻所作的總序,原應與詩相連。
〔2〕“諸公”二句:《莊子·讓王》:“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身居江湖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成疏:“公子有嘉遁之情,而無高蹈之德,故身在江海之上而隱遁,心思魏闕下之榮華。”此處反用其意,謂諸人身在朝而心在野。王融《為竟陵王與隱士劉虬書》:“嵇康與呂安善,每一想思,千里命駕。”
〔3〕惜良辰:曹丕《典論·論文》:“古人賤尺璧而惜寸陰。”
〔4〕脫屣:《漢書·效祀志》上:申公言皇帝成仙登天,“于是天子(武帝)曰:‘嗟呼!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顏注:“屣,小屣。脫履者,言其便易,無所顧也。”
〔5〕掛犢之才:晉代阮咸有掛大布犢于庭事。 又隋李密掛《漢書》于牛角取而讀之,為楊素稱賞、為玄感大用的事。見《舊唐書·李密傳》。 牽牛之賞:《藝文類聚·歲時部》:中引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經書,設酒脯時果,散香于筵上,祈請于河鼓(即牽牛)織女,言此二星神常會,守夜者咸懷私愿,或云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如地河之波,輝煌有光,曜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乞愿,三年乃得。”
〔6〕邊生經笥:《后漢書·邊韶傳》:“邊韶字孝先,陳留浚儀人也。以文章知名,教授數百人。韶口辯,曾晝日假臥,弟子私嘲之曰:‘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韶潛聞之,應時對曰:‘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嘲者大慚。” 濯纓:《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7〕“鄭氏”二句:《世說新語·排調》:“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8〕緱山之客:指王子喬七月七日到緱氏山事。江淹《別賦》:“駕鶴上漢,騎鸞騰天。”李善注:《列仙傳》曰:“王子晉吹笙作鳳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三十余年后,上見恒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緱氏山頭。’果乘白鶴住山,下望之不能到。’雷次宗《豫章記》曰:‘洪井西,鸞岡鶴嶺。舊說:洪崖先生與(王)子晉乘鸞鶴息于此。’” 星漢之游:星漢游:張華《博物志》卷十:“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于槎上,多備糧,乘槎而去。……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
〔9〕駐景:駐日。 乘霓:霓,亦作“”,在虹的外側,又稱副虹。《淮南子·原道》:“乘云車,入云
,游微霧。”高誘注:“以云霓為馬游行也。” 庾信《至老子廟應詔詩》:“寥廓本乘
。”縮地:《神仙傳》五《壺公》:“(費長)房有神術,能縮地脈,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復舒如舊也。”
〔10〕逝:《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咸可”二句:《古今歲時雜詠》:“咸使賦詩,探韻成作云爾。”
【賞 析】
作者于舊歷七月七日泛舟,感光陰之易逝,于是賦詩。此文雖篇幅短小,但大量用典,敘述諸人的詩作,表現出泛舟的情趣。
上一篇:駢文《丁酉八月陶然亭宴集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駢文《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