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周邦彥·華胥引》周邦彥
周邦彥
川原澄映,煙月冥濛①,去舟如葉②。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③。別有孤角吟秋④,對曉風鳴軋⑤。紅日三竿,醉頭扶起還怯⑥。
離思相縈⑦,漸看看、鬢絲堪鑷⑧。舞衫歌扇,何人輕憐細閱。點檢從前恩愛,但鳳箋盈篋⑨。愁剪燈花,夜來和淚雙疊。
注釋 ①冥濛:即“溟蒙”,模糊不清。②去舟:離去的小船。③唼(shà):水鳥或魚吃食。此言雁銜呷食物之聲。本句化自唐杜牧《初春雨中舟次和州》詩中“蒲根水暖雁初浴”之句。④孤角:孤獨的畫角之聲。古代軍中吹角以為昏明之別。⑤鳴軋:角聲。典出杜牧《題齊安城樓》詩中“鳴軋江樓角一聲”之句。⑥“紅日三竿”二句:化自杜牧《醉題》詩中“醉頭扶不起,三丈日還高”之句。⑦縈:纏繞,圍繞。⑧鑷:此處為動詞,用鑷子拔除(白發(fā))。⑨“但鳳箋”句:(從前寫的)信已經(jīng)裝滿了箱子。鳳箋:信紙,此指舊日情書。篋(qiè):小箱子。
鑒賞 這是一首抒發(fā)離別愁緒的詞作,寫作年代上存有爭議。
上闋以一組對仗工整的四言句起首,“川原”交代地點,“煙月”點出時間,“去舟如葉”一句,不僅提醒了讀者本詞作的離別主題,而且一個“葉”字,在摹寫離舟之形態(tài)的同時又準確傳神地表現(xiàn)了作者別后獨自一人飄零天涯的孤寂落寞,為整首詞的展開奠定了一種傷感凄冷的基調(diào)。接下幾句用典麗的鋪陳描繪離別場景。河岸邊平沙堆積,冷洌的江水中蒲葦在瑟瑟搖擺,水鳥在其中捕食,時隱時出。周邦彥向以善于化用前人詩句而著稱,本詞中“蒲根”句就是化自杜牧成句“蒲根水暖雁初浴”,但僅改動數(shù)字,便把原詩中歡快輕揚的春景變成了蕭蕭寒秋。接下來,隨著作者筆鋒的轉換,時空也從之前煙月朦朦的秋夜變到了第二天的早晨:曉風中傳來孤獨悲涼的畫角聲,詞人面對著已上三竿的紅日,感到昨夜的酒尚未全醒,手扶住頭,還覺得稍有不適?!白眍^”這一句寫詞人自己的狀態(tài),置于鋪排式的對景物的平敘中,顯得別有意趣,正如后人所評:“……美成秋思,平敘景物已足,乃出醉頭扶起寒怯,便動人工妙?!?王又華《古今詞論》)
由上闋末尾處“醉頭”一句,詞人由“狀景”轉入了“寫情”。下闋開首即點出“離思”,在如絲般纏繞的離愁別緒當中,詞人發(fā)覺自己已到了鬢生白發(fā)的年紀了;一個“漸”字,寫出時光流逝。在這樣的情緒中,詞人不禁想到曾經(jīng)有過的歡愛,而她現(xiàn)在已不知是何人在身旁。想要從頭檢點這段感情,卻只余滿箱舊信,作為曾經(jīng)歲月的信物。最后,詞人只能在滿腔愁緒中,一邊獨自剪著燈花,一邊對物落淚,此情此景,真是不勝凄涼。通篇由“離思”起,再由鬢邊白發(fā)為已逝的時光和愛情做下鋪墊,繼而展開想象,遙想舊日與伊人的歡會及其今昔景況,最后回到舟中實景,詞人空對著回憶和舊物,在昏暗燈光中垂淚,由實到虛,再由虛入實,虛虛實實之間,感情層層推進,綿密細致,婉轉纏綿。(袁先欣)
秋江待渡圖【元】 盛懋
故宮博物院藏
集評 清·陳洵:“日高醉起,始念夜來離思,即景敘情。順逆伸縮,自然深妙。”(《抄本海綃說詞》)
劉永濟:“此詞與柳永《雨霖鈴》詞,情事相同,寫法各別,可以參看?!?《唐五代兩宋詞簡析》)
上一篇:《兩宋詞·賀鑄·減字浣溪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賀鑄·卷春空》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