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念奴嬌》
井岡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參天萬木,千百里,飛上南天奇岳。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樓臺亭閣。五井碑前,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江山如畫,古代曾云海綠。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一聲雞唱,萬怪煙消云落。
【創作背景】
見前《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篇。
【注釋】
〔井岡山〕見前《西江月·井岡山》篇詞題注文。
〔參天萬木〕參天,高接云天。萬木,數不清的樹木。唐代王維《送梓州李使君》詩曰:“萬壑樹參天。”
〔飛上句〕這句倒裝,正常語序是“奇岳飛上南天”。奇岳,雄奇的大山。
〔故地句〕何所見,看見了什么?
〔五井碑前〕五井碑,井岡山地區以茨坪為中心,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合稱“五井”,立有碑記。
〔黃洋界上〕黃洋界,見前《西江月·井岡山》篇“黃洋界上炮聲隆”句注文。
〔車子句〕以上三句,記在井岡山盤山公路上驅車行進之事。
〔江山如畫〕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曰:“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古代句〕謂有人曾說,這里古代是蒼青色的大海。云,說。海綠,綠海,因押韻而倒文。
〔彈指句〕見前《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篇“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二句注文。
〔似天淵翻覆〕天淵翻覆,義同“天地翻覆”,極言變化之大。淵,深潭。
〔猶記句〕猶記,還記得。烽火,古代傳報敵人入侵的軍事信號,在高臺上燃火為之。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匯已轉義為泛指戰火。
〔九死句〕九死一生。屈原《離騷》曰:“雖九死其猶未悔。”《文選五臣注》唐代劉良曰:“雖九死一生,未足悔恨。”元王仲文《救孝子》雜劇第一出:“您哥哥劍洞槍林快廝殺,九死一生不當個耍。”如昨,事情就像發生在昨天一般。以上五句,構思似有取于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天際句〕天際,天邊。懸,掛。杜甫《后出塞》詩五首其二(朝進東門營)曰:“中天懸明月。”
〔風雷磅礴〕磅礴,形容氣勢雄壯。以上三句是說,惟獨我中國共產黨人有豪情如天際明月般高朗,如風暴雷霆般大氣磅礴。前一個比喻,意境近于唐太宗《經破薛舉戰地》詩之所謂“心隨朗月高”。
〔一聲雞唱〕參見前《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篇“一唱雄雞天下白”句注文。
〔萬怪句〕萬怪,泛指舊中國的各種反動勢力。煙消云落,義同“煙消云散”,喻指覆滅瓦解。以上二句是說,雄雞一唱,旭日東升,夜間作祟的群魅形消神滅。喻指新中國的曙光射散了舊中國漫漫長夜里張牙舞爪的一切妖魔鬼怪。
【押韻格式】
本篇守譜押用同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木”、“岳”、“閣”、“躍”、“綠”、“覆”、“昨”、“礴”、“落”。按詞韻,“木”、“綠”、“覆”三字與其他韻腳字本不在同一韻部,這里是用方音取葉。又按詞譜,首句不必用韻,“木”字是添葉。
【鑒賞】
在毛澤東綿延半個世紀的詩詞創作中,竟有三首詞是寫“井岡山”的。第一首《西江月·井岡山》寫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艱苦歲月中,是歌頌井岡山黃洋界保衛戰的光輝史詩。井岡山,這片灑滿了烈士鮮血的英雄土地,寄托了詩人多少夢縈魂繞、刻骨銘心的情思!久別之后,1965年5月,毛澤東在巡視大江南北之時“千里來尋故地”,心潮激蕩、詩情澎湃,欣然揮毫接連寫了兩篇壯麗的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這首《念奴嬌·井岡山》。
詞題“井岡山”,內容卻是詩人重上井岡山時的所見所感。上片描述井岡山區充滿勃勃生氣的嶄新面貌,下片抒發其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壯志豪情。
上片前三句闊筆鋪排了全景式的井岡山整體形象:“參天萬木,千百里,飛上南天奇岳。”這三句,寫了井岡山的高度、廣度和氣勢。我國有五岳名山,毛澤東無暇登臨賦詩,卻獨獨情鐘井岡山,譽為“奇岳”,三次飽覽山色,填詞謳歌。這里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也孕育了毛澤東的萬鈞詩情。井岡山欣欣向榮、一派生機的景象,正與詞人歡快愉悅的心境相通。“飛上”、“奇岳”二語點出了山勢的雄偉險奇,也映照出詞人的博大胸襟。接著以“故地重來何所見”一問,逗引出了這革命老根據地如今的新顏新貌:“多了樓臺亭閣”、“車子飛如躍”。曾幾何時,炮聲隆隆硝煙彌漫的戰地,變成了風景如畫、車來人往的游覽勝境。
上片連出兩個“飛”字。第一個是山勢之飛,第二個是車躍如飛。實質都是詞人心情如飛的反映。兩個飛字是登山所見所感,同樣表達了詞人飛揚向上的審美愉悅。詞人不遠千里,風塵仆仆地重上井岡山,到五井碑前、黃洋界上來憑眺,不同于舊時代文人的嗟古傷今,他是懷念著三十多年前井岡山時期的艱苦斗爭歲月,到此來重溫歷史,并從中汲取不斷革命的力量。“故地”舊貌與新顏的強烈反差使他浮想聯翩,想到了古代這里曾經是海的傳說。面對如畫的江山,詞人慨嘆“人間正道是滄桑”,這一旨意很自然地延伸至下片。
“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換頭承接前片,由小及大,由實而虛,轉折得非常自然。這里單刀直入地點明人間之變,實際也就是揭示了蘊藏在江山背后的社會內涵之變。這個“變”字,既是連接上下片的紐帶,又是全詞著力表達的靈魂。它拓寬了全詞的時間、空間,也坦露了詞人的心理時空世界。變化之大和時間之短這兩種感覺交織在一起,分外顯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來之不易,見出不平凡的歲月既流逝而又記憶猶新。“猶記當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詞人觸景生情,憶及往事。這一筆起到了很好的對比和反襯的作用,使“天淵翻覆”的“人間”之“變”,又顯出了來之不易的一面。以下“獨有豪情”至詞的結束,寫得極有象征意味。崢嶸歲月里和敵人的一場場生死搏斗,我們是靠什么取勝的?那就是我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戰士所獨有的革命豪情,它如風雷般氣勢磅礴,堪與高懸在天空的一輪明月爭輝!靠著它,井岡山的星星之火迅速燃成燎原之勢,終于迎來了“一唱雄雞天下白”的全國解放,“百年魔怪”——長期統治中國的反動勢力煙消云滅,以失敗告終。全詞至此情緒再度掀起高潮,給讀者以強烈的審美體驗和哲理思索,言有盡而意無窮。
綜觀全詞,上片寫“變”的外觀,下片寫“變”的內質,兩片聚焦于一點,突出“變”的動力是“風雷磅礴”。這就是詞人一再登臨井岡山,謳歌井岡山的真諦!
這是一首詩情蕩漾、格調清新、意境深遠的佳作,景真情切,情景交融。語言明朗,渾然天成,無斧鑿之跡。誠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云:“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憶秦娥》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念奴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