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十年亂離后,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這首五言律詩語簡情深,非親身經歷亂離的人很難寫得出來。
首聯開門見山,敘述詩人同表弟(外弟)相逢的情景。他們的離別,是在社會動亂中的分別。這社會動亂,指的是發生在天寶十四載(755)的安史之亂。這場戰亂一直延續了八年,是李益從八歲到十六歲這一期間;同時,也包括安史之亂以后的藩鎮割據及外族入侵等戰亂。他們分別的十年間,音書阻隔,生死不知,現在突然相遇,喜出望外。“一相逢”,正是表現了這種重逢的意外性。
頷聯正面寫重逢。離別十年,見面時已經不認識了。問了姓,對方告訴了名字,才感到“驚”,“驚”表兄弟相逢,竟如此意外,“驚”自己怎么連表弟也認不出了!詩人抓住“初見”的一瞬間,反襯出分別的社會動亂的背景,也生動地寫出了“喜見”的心情。經過初步接談,原來站在面前的,就是從小在一起游玩嬉戲的表弟。于是一邊激動地呼叫著,努力回憶著從前的種種事情。這二句,詩人抓住了生活細節,層次清晰地寫出了“初見”時的神情變化,細膩傳神,表達了至親之間的真摯深切的情誼。
頸聯“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刻畫了傾訴別情的場面。表兄弟闊別十年,各種經歷遭遇千頭萬緒,但詩人只用“滄海事”三字加以概括。也寓有“千言萬語無從說起”的意思,心情是沉重的,辛酸事真是幾天幾夜也說不完。他們深情地交談著,從白天一直談到天黑,絲毫覺察不到時間的流逝。直到遠處傳來寺院的鐘聲,他們才意識到已到了黃昏。敘談時間之長久,心情之激動,談話之熱烈,正表現至親情誼的深長。
尾聯“言別”。“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表弟要向巴陵(今湖南岳陽)方向而去,路途遙遠,重山阻隔,不知到什么時候再能相會?詩人不說離別,卻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關山重重的秋景圖。秋山重疊,不知“幾重”,實寫分別后,越離越遠,不易再相見;暗寫時世維艱,阻隔重重,不知何日再相逢。后會難期的惆悵心情,躍然紙上。
這首詩全用白描的手法,場景典型,細節生動,語言自然、樸素而又精煉,感情真摯深厚,層次分明地再現了離亂中人生聚散的生動一幕,讀來令人回腸蕩氣。它是李益歷來被人傳誦的一首優美小詩。
與“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撫衷述愫同一情至。一氣旋折,中唐詩中僅見者。(沈德潛《唐詩別裁》)
四句一氣,情詞懇切,悲喜交集,讀之令人凄然。(章燮《唐詩三百首注疏》卷四)
上一篇:《喜外弟盧綸見宿·司空曙》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喜達行在所三首·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