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孟華·解連環》原文賞析
酬任公,用夢窗留別石帚韻
旅懷千結,數征鴻過盡,暮云無極。怪斷腸、芳草萋萋,卻綠到天涯,釀成春色。盡有輕陰,未應恨、浮云西北。只鸞釵密約,鳳屧舊塵,夢回凄憶。
年華逝波漸擲。嘆蓬山路阻,烏盼頭白。近夕陽、處處啼鵑,更刬地亂紅,暗簾愁碧。 怨葉相思, 待題付、 西流潮汐。 怕春波、愁不去,恁生見得?
任公,梁啟超。戊戌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光緒三十三年(1907),梁啟超自日本歸國,作《金縷曲·丁未五月歸國,旋復東渡,卻寄滬上諸子》 (見本書1284頁),傳誦一時。同年,南海詞人潘博(字若海)作《解連環·丁未六月,東游扶桑,歸國有日,賦此留贈任公》 (唾壺敲缺)。麥孟華這首《解連環》當亦作于此時。這首酬答梁啟超的詞,對變法維新者的失敗深表同情,對志士仁人仍寄予希望,同時對當時國運深感憂慮,寫得情深語婉,格高詞工。
況周頤說: “詞貴有寄托。所貴者,流露于不自知,觸發于弗克自已。” (《蕙風詞話》卷五)高妙的寄托,不是生硬的比附,也非無緣的扯合,而是詞人情意寄之于事,托之于物。這首詞,詞人并非率直敘事裸露言情,而是芳草有情,云山有托。詞中的景物,是借物象載情而生的意象,是“旅懷千結”的外化形式。天空“征鴻過盡,暮云無極”,“征鴻”喻戊戌變法諸君子,“暮云”譬封建勢力。戊戌變法失敗后,主張革新改良的人物,有的被殺戮,有的逃亡,以慈禧為首的舊勢力如烏云籠罩大地?!氨M有輕陰,未應恨、浮云西北?!北M管有著微陰,但這僅是西北的浮云而已。詞人對當時政局、改良者的狀態,轉化為使人可感的形象。地上,令人斷腸的芳草,“卻綠到天涯,釀成春色”。萋萋芳草令人腸斷,意取“恨如芳草,萋萋鏟盡還生” (秦觀詞《八六子·倚危亭》)。此恨不斷蔓延、擴展,“釀成春色”,寓變法者的恨情仇緒,終會變成美好的現實?!皵嗄c”和“春色”是對立的,因而詞人以一“怪”字領起,含驚怪的意思。同樣,下片之中“近夕陽、處處啼鵑,更刬地亂紅,暗簾愁碧”的寫景同如以暮春黃昏光景,比喻國運衰微。日薄西山,杜鵑啼血,遍地落花,綠窗暗淡,完全是頹然之意,衰颯之氣。詞人從聲音、色彩、氛圍等方面取各種物象予以組合,都矢向一個中心,即“亂”和“暗”的局面。詞人這樣寫,既可視為在寫景,又能使人意會到是寄情于景,使文字含蓄蘊藉,饒增興味。
以香草美人喻君臣關系、是非觀念,這是我國詩歌從《楚辭》開始的傳統,也是為宋代詞人廣泛采用的方法。此詞之中寫梁啟超他們事敗之后,仍迷戀皇室,也是以男女之辭出之。“只鸞釵密約,鳳屧舊塵,夢回凄憶”,“鸞釵”,飾鸞之釵,婦女首飾; “鳳屧”,繡鳳的鞋薦,亦可解作繡鳳的鞋履。美女和情人的密約,往日歡快的陳跡,都成了夢中凄楚的回憶。梁啟超他們曾與光緒密約乘西太后天津閱兵時機,救出光緒,殺掉榮祿,軟禁慈禧,結果被袁世凱出賣而致敗。這一密約,仍在“夢中凄憶”。如今,歲月流逝,“蓬山路阻”,君臣隔離,梁啟超逃往日本,猶如在仙山瓊閣的蓬萊,亟盼能回來,卻不可能。象太子丹質于秦,秦王對他無禮。太子丹求歸,秦王曰:“待烏頭白,馬生角,當放子歸?!睘躅^白,猶言不可能之事。詞人更用香溝題紅的典故寫對皇室的懷念?!短圃娂o事》載:“盧渥應舉之歲,偶臨御溝,見一絕句,置于巾箱?!R后任范陽日,獲其退宮人,睹紅葉,驗其書,無不驚訝。詩曰: ‘流水何太急? 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痹~人借此說梁啟超東渡日本后,猶如幽居深宮之中,要把題有相思的紅葉,付于西流之水,傳到宮廷。最后還以勖勉口吻說: 如何見得春波不能將你的憂愁載去呢! 鸞釵、蓬山、怨葉等,都是名如寫男女之情,實如寫君臣關系,言在此而意在彼,符合于當時具體情境。
這首詞所詠梁啟超的思想狀態,和梁本人的心態是切合的,所詠當時的政局也是恰當的。麥孟華并未意識到梁啟超當時的思想已落后于形勢,把他的戀舊忠君還作為一種好的品格加以歌頌,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顯然是不對的,但因其忠實地反映了歷史,卻給人以認識意義。這首詞將自然之景與歷史故實交錯組織,將情思化入物象形成意象,頗具功力。潘博評這首詞說: “溫厚悱惻” (《藝衡館詞選》)。它在填詞藝術上給人以啟發,是其成功之處。
上一篇:《宋琬·蝶戀花》原文賞析
下一篇:《蒲松齡·賀新涼》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