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吳偉業
官差捉船為載兵, 大船買脫中船行;
中船蘆港且潛避, 小船無知唱歌去。
郡符昨下吏如虎, 快槳迎風急搖櫓;
村人露肘捉頭來, 背似土牛耐鞭苦。
苦辭船小要何用? 爭執洶洶路人擁。
前頭船見不敢行, 曉事篙師斂錢送。
船戶家家壞十千, 官司查點候如年;
發回仍索常行費, 另派門攤云雇船。
君不見,官舫嵬峨無用處,打鼓插旗馬頭住。
〔郡符〕指郡府的文書。〔土牛〕古代迎春所用的土制春牛,用鞭子捶打,叫做鞭春。
清初順治年間,南明王朝一些抗清的殘余武力,盤踞舟山群島,時時出沒于海上。清巡撫土國寶,效法舟山人造水車船,封鎖民間船只及竹木,又殺耕牛取皮為舟障。俗話說:“碓磨不動雞無食”,地方官吏乘機借口運軍,四處捉船,橫加勒索,以飽私囊,人民不堪忍受。這時吳偉業以明遺民身份家居,看到此情此景,將此民不聊生情景寫入詩篇。此詩應是作于順治八年(1651)。
該詩每四句為一層意思,順著事件順序寫下去,一層深似一層,最后兩句全盤托出,揭露出貪官污吏的老底。第一層:官吏捉船載兵,應以大船為宜,但是大船花錢行賄,暗中逃走了,應抓中船來頂替,中船又躲到蘆葦深處,恐怕也是行了賄,不然是躲不過去的。小船本來就不能作運兵出海之用,船民以為安然無事,但撞上了。第二層:官吏拿著官府文書,如狼似虎,駕著快艇到處捉船。小船的船民袒著兩臂,被揪住頭發捉住了,象土牛一樣忍受著鞭打。第三層:船家一再訴說小船不能出海運兵,但還是扣住不放,爭議洶洶,圍觀的人堵塞在路上。聰明的船家出來自動湊錢送上,以求開脫。第四層:每戶船民拿出上萬銅錢,查收時又慢如過年,并說這些錢照常例應當交官的,還應每戶攤派一些錢作為代雇大船運兵的費用,又要敲走額外的一筆費用。第五層:“君不見”,是說提醒大家注意。嵬峨高大的官船,正打鼓插旗停泊在碼頭上,沒派它一點用場。結尾揭示出捉船運兵是借口,敲詐勒索是本意。
吳偉業寫詩各體皆備,而以歌行體尤為擅長。這首詩是用樂府古詩的體裁。在寫作上顯然是學習白居易《秦中吟》“一吟悲一事”,和《新樂府》“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最后兩句用對比的手法點出主題。
上一篇:《憫農·宋·楊萬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民謠·清·屈大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