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元好問·雨后丹鳳門登眺》原文賞析
絳闕遙天霽景開,金明高樹晚風回。長虹下飲海欲竭,老雁叫群秋更哀。劫火有時歸變滅,神嵩何計得飛來? 窮途自覺無多淚,莫傍殘陽望吹臺!
此詩作于天興元年(1232)秋天,在汴京任尚書都省掾。這年三月,蒙古軍圍攻汴京,形勢十分吃緊。四月,因為金哀宗派遣戶部楊居仁乞和,蒙古軍才撤離汴京,退到河洛一帶,但仍然虎視眈眈,汴京隨時都有被蒙古軍攻陷的危險,人們在驚恐中度日如年。秋季的一天傍晚,元好問難以抑制自己的苦悶心情,登上汴京的丹鳳門城樓,望著兵燹之后的汴京內外,一片蒼涼,想到國家可能滅亡的命運,心中更是哀痛欲絕,表現了對國事的深情關切。
起聯“絳闕遙天霽景開,金明高樹晚風回”,點明了登眺的地點是在紅色的宮闕上,時間是在剛剛下過雨的傍晚?!办V景開”,即雨后云開放晴?!敖鹈鳌?,即金明池,是汴京宮苑中的小湖,為帝王漁射游樂之所。前一句從遠處、大處落筆,把讀者的視線引上廣遠的天空,去領略那蒼茫寥落的情味;后一句從近處、細處描寫,讓人們從在晚風中搖動著的樹木上,去體味京城中的一片凄涼之意。兩句一開一合,極見擒縱變化之妙。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句具有豐富的內涵,它既是對自然景色的描寫,是作者當時眼中所見,同時又賦中含比,象中有興,高度而形象地概括了當時的軍事形勢和政治形勢,是作者心中所感。“絳闕遙天霽景開”,暗寓汴京城外的戰爭剛剛暫時平息; “金明高樹晚風回”,則是朝廷已處于風雨飄搖的境地、國家正走向末日的象征。一片凄涼的秋意,隱含著對國運衰微而又無可奈何的深沉的悲痛。
頷聯分承第一、二句,繼續描寫望中所見?!伴L虹下飲海欲竭”,承“霽景開”,是說那橫跨天邊的長虹,像一條怪物一樣把兩個頭伸進水中,連大海都快被喝干了。這既是雨后的真實景象,也是用以比喻蒙古軍,因為古人認為虹霓是一種兩頭怪物,它的出現是不祥之兆。從“海欲竭”三字中,我們可以想象到蒙古軍圍攻汴京時戰爭的激烈和殘酷,以及今后戰爭風云的險惡。“老雁叫群秋更哀”,承“晚風回”,是說在寒秋的晚風中,時時傳來南飛的老雁呼喚伴侶的聲音,更加覺得悲哀?!袄涎恪本哂须p重象征意義:一是比喻中原人民在戰爭中流離失所,奔走呼號,如杜牧《早雁》詩:“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倍亲髡吖陋毿蜗蟮膶懻眨憩F了登眺時無處吐露的內心深藏的痛苦。這四句中,雨霽云開,晚風搖樹,長虹橫天,老雁孤飛,組成了一幅意境蒼涼悲壯的圖畫,正與戰亂的情調一致。作者在描寫中,重點在寫所見,但又使情與景高度融合,“一箭雙雕”,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
“劫火有時歸變滅,神嵩何計得飛來?”頸聯筆鋒一掉,直發議論。意謂,即使是毀滅人間的劫火,有時也是會變化熄滅的;而險峻的嵩山,用什么辦法才能使它飛來眼前,障護汴京呢?武則天改嵩山為“神岳”,故名神嵩。前一句表現出作者希望蒙古軍燃起的毀滅金國的“劫火”,能夠熄滅,使國家得以保存下來,避免滅亡的命運。后一句則表現出希望金國加強防衛,以抵御侵略,使國家安然無恙。兩句均表現出對國運的深切關心,但后一句用設問語氣說出,又暗含著眼見國家即將敗亡,自己無計可施的悲哀。這兩句是在前四句寫景的基礎上,進行自然的引申和轉折。作者馳騁想象,用豐富的聯想,駕馭歷史,指麾山川,把宏大的議論寓于其中,雄渾中夾雜著深沉的悲涼,筆力十分雄健。
作者在登眺之時,經過反復思索,已經意識到國家可能遭受難以挽回的厄運,心情愈加沉痛,尾聯情不自禁地唱出了更為凄切的悲歌:“窮途自覺無多淚,莫傍殘陽望吹臺!”在面臨窮途末路之時,作者以晉朝的阮籍自比,但阮籍尚能“慟哭而反”,而自己卻已經哭不出了。此刻,作者觸目皆愁,望著昔日曾經詠歌游樂過的吹臺,被夕陽涂上一層黯淡的色彩,過去的歡樂與今日的悲傷恰成對比,心情愈加沉重,真不忍心再看下去。委婉深折的措語中,亦可見作者悲憤之深沉。“殘陽”回應了起聯的“霽景”和“晚風”,不僅使得全詩首尾貫通,結構謹嚴,而且使詩境始終處在日暮天晚、夕陽黯淡的氛圍之中,更好地烘托、渲染了全詩的基調,在所見所感中,把憂傷國事、悲痛欲絕的情懷,表現得十分深刻,震撼人心。
上一篇:古詩《陳恭尹·隋宮》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袁枚·雨過湖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