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鳥使來賒。
未容言語還分散,少得團圓足怨嗟。
二八月輪蟾影破,十三弦柱雁行斜。
平明鐘后更何事,笑依墻邊梅樹花。
這是一首清新流麗的戀詩。寫相思而悲劇氣氛不過于濃重,表達方式不過于婉曲,語言風格不過于精麗,在作者的愛情詩中屬于清淡自然的一路,沒有他詩所習見的隱晦曲折。藝術感染力很強。
首聯兩句說: 昨天紫姑神才離去,今朝她又派青鳥傳信到來!“紫姑神”又稱“子姑神”和“坑三姑娘”,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廁神,即專司生育的女神。據《顯異錄》 載:“紫姑,本姓何,名媚,字麗卿,山東萊陽人,曾為人妾,正月十五夜,被大婦殺死于廁間,上帝命為廁神。舊俗每于正月十五元宵之夕,在廁中祀之。”這首詩作于正月十六,詩中以昨夜所迎的紫姑神指代自己所愛的女子。“青鳥”相傳是西王母的使者。據 《漢武故事》 載: 七月七日,上于承華殿齋,忽青鳥從西來,上問東方朔,朔日‘西王母欲來’。”詩中“青鳥使”指那女子派來送情書的人。首聯這兩句對得非常工整,“昨日”對“今朝”,“紫姑神”對“青鳥使”,“去” 對“來”,“也”對“賒 (she)”,結尾都是語氣助詞。有人釋“賒”為“遲”,在語義上難以說通。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說:“此‘賒’字驟難索解,細案之,此為七律,對仗工整,‘賒’字對‘也’字,系以語辭對語辭,可無疑義。”這個說法很有道理,“賒”相當于表語氣的“兮(xi)”。錢鐘書《談藝錄》稱贊李商隱此詩說:“‘昨日’ 一聯是流水對,意義聯貫而下,對仗極工,卻使人不覺它是對仗,它的妙處在用‘也’字,變對仗的板滯為靈活,可以搖曳生姿。”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句的節奏與常句不同,應切分為×× ××× ××,與通常的×× ×× ×××節奏相比,似有點拗口,然而從藝術處理上看,不刻意求工,改變節奏常式,反顯得靈活。
次聯回想昨夜與愛人的相會,這兩句意思說: 昨夜匆匆會見,未能談上幾句就又分手了,稍得相聚又分散,反更令人惆悵嘆息。詩中的“少”字,中古時意為“稍”。這兩句寫得明白如話,雖惆悵遺憾卻無沉重悲傷,細品詩味,很象宋詞中 “見了又還休,爭如不相見”之意。
第三聯詩人順著次聯的意思,即景興感,比中有賦。上句 “二八”指正月十六,為與下句“十三”對仗而寫成“二八”;“蟾” 即蟾蜍,傳說月中有蟾蜍,“蟾影破”指月形已虧,不圓了。下句“十三弦柱”指箏的弦柱,箏有十三弦,每弦系一柱。“雁行斜”形容箏柱斜列象雁飛時排成的斜行。詩中提到箏的弦柱十三,喻意是明顯的,十三為單數,單數不成雙,故常喻人之離別,如晏幾道的詞:“雁柱十三弦,細將幽恨傳。”這兩句借圓月之缺與箏柱之單喻雙方的分離,詩里所寫的“二八月輪”與“十三弦柱”都是即目所見之物,詩人看到它們便觸動了別離的怨嗟,聯想非常自然。
最后兩句詩人將筆鋒一轉,從相思之情中宕開,想象他所愛之人的倩影: 黎明時分,晨鐘響過,她還有什么事兒呢?我想她定然是微笑著倚在墻邊的梅花樹旁。這末句是傳神之筆,雖只輕描淡寫,卻將那女子笑倚梅花的嬌好身態及心中對愛人的想往期待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在全詩中起到了 “畫龍點睛”的作用。綜觀全詩,詩人敘述了昨夜的小會遽別,抒發了今日的相思之情。前六句一氣流注,末聯卻從今夕宕開,轉想對方笑倚梅花的情景,悠然神往,更見相思之殷切,而所愛者清麗的風神和若有所思的情態也隱見言外,淡淡收住,最富含蘊。
李商隱的詩歌中,有一部分以“無題”命篇的詩,后世稱為無題詩。另有一些詩篇,截取首句頭兩字作為題目,而題目與詩的內容并無內在的聯系,故后人也把它們看作無題詩,這一首即屬后者。李商隱的無題詩大多描寫男女愛情、離別相思的,后代研究者對它們的看法頗為紛紜,爭論的焦點在于這些詩是否有寄托及寄托的內容是什么。中國古代詩歌早就有借美人香草、男女之情以寄托政治遭遇的傳統,李商隱也不例外。他強調詩歌要有比興,在《謝河東公和詩啟》 中還明確說到:“為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他的一些無題詩中也確有一部分表面上寫男女之情而實際上另有寄托的。正因為如此,不少注家往往好走極端,竭力附會,以求所托之意。對于這首詩,也有人認為有明顯的寄托喻意的,認為詩中女子是詩人自托,與女子相會者暗喻他的朋友,當朝達官令狐綯。“未容言語還分散”指令狐綯不容聽他傾訴陳情,不肯出力相助,故生出怨嗟;而結句則喻詩人無聊之極而若有所失的心態;等等。實際上并非所有這類詩都有明顯寄托,有的甚至并無喻意,他自己說過:“非關宋玉有微辭,卻是襄王夢覺遲。一自高唐賦成后,楚天云雨盡堪疑。”(《有感》)詩中承認寫過以微辭寄意的作品,又暗示有些并無寄托的詩也被疑為有寄托。可見李商隱自己對此也有些看法的。從實際情況分析,這首《昨日》詩雖不能斷言它定無寄托,但最多只能從全篇所抒寫的思想感情中朦朧地感到有所寄托,很難確切地指出某句某聯的寓意。所以對這類詩,與其字字句句地去刻意附會,還不如就把它當成一般的抒情詩來欣賞。
上一篇:李商隱《春雨》
下一篇:李商隱《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