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勝遺塵事,身閑念歲華。
晚晴風過竹,深夜月當花。
石亂知泉咽,苔荒任徑斜。
陶然恃琴酒,忘卻在山家。
這是一個春天的夜晚,詩人獨在山居。山間風物甚好,清靜幽僻,人跡罕至,宛若世外;然而終日閑坐,眼見得冬盡春來,歲月空過,不免又感到莫名的惆悵?!暗貏龠z塵事,身閑念歲華”——正是在這種微妙的心鏡中,詩人寫了這首很有韻致的小詩。身處勝地而閑愁,心遺塵事而懷憂,這種悠然自得,又略帶傷感的情調自然而然地縈繞筆端。
詩的中間兩聯寫山間之景,處處不脫 “春宵”?!巴砬顼L過竹,深夜月當花”,前句寫出春夜之動,后句寫出春夜之靜。春夜,天宇澄清,萬物俱寂,唯有夜風吹來,宅旁的竹林沙沙作響,仿佛在悄聲細語——春夜的“動”,是那么輕微幽雅;深夜,月掛中天,清冷的月光灑遍山野,小徑旁的幾株野花,默默地佇立著,仿佛在對月沉思——春夜的“靜”,是那么神秘莊嚴。詩人在這兩句中用詞都極其傳神:“風過竹”,令人想到風的輕捷,竹的纖細;“月當花”,令人想到山野月夜的空曠,唯有幾株野花映照著月光,格外生輝。
第三聯:“石亂知泉咽,苔荒任徑斜”,寫出了詩人對于春夜山景的特殊觀察。“石亂知泉咽”,當理解為“泉咽知石亂”,方能領略其妙處: 詩人沿著山徑、踏著月色隨意走去,突然聽見夜幕中傳來泉水流動的音響,其聲忽急忽緩、嗚嗚咽咽。一聽那泉聲,詩人知道了,那里一定有很多亂石,使泉流受阻不暢。由“泉咽”之聲而“知”山石之亂正,是表現了夜色中聽覺的先導作用。同樣的,“苔荒任徑斜”,也當理解為“徑斜任苔荒”方妙。夜色中視覺比較差,詩人看不清小徑上的斑斑青苔;然而他卻能從自己高一腳、低一腳的步伐中感覺出小徑彎曲,伸向更加荒僻的深山。“徑斜” 自然少有行人;行人稀少,自然青苔遍地了。從這兩句詩,讀者還能體會到詩人沉浸在春夜美景之中的精神境界:前句的“知”,頗有點對清景悟妙理的意味,而后句的“任”,又傳達出任真自然的妙趣。
月光溶溶,夜風悠悠,山花獨立,泉流嗚咽——春夜之景美好而幽寂,春夜里的詩人悠閑而落寞。如何度過這個春夜、遣散那淡淡的憂愁呢?詩人獨酌數杯,焚香撫琴……。優雅的琴聲在春夜的山野里飄蕩;詩人陶然自樂,忘記了此身所在、此山所在——“陶然恃琴酒,忘卻在山家”,詩勢委婉,又回到 “自遣”之意,呼應首聯。
這首詩蘊意精妙,用詞精煉。象“當”、“知”、“任”等字都是千錘百煉而出,極能傳景物之妙,也頗能傳人物之神。
上一篇:李商隱《早起》
下一篇:李商隱《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