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侍中·[中呂] 喜春來
無名氏
四節
海棠過雨紅初淡,楊柳無風睡正酣。杏燒紅桃剪錦草揉藍。三月三,和氣盛東南。
垂門艾掛猙猙虎,競水舟飛兩兩鳧。浴蘭湯斟綠醑泛香蒲。五月五,誰吊楚三閭。
天孫一夜停機暇,人世千家乞巧忙。想雙星心事密話頭長。七月七,回首笑三郎。
香橙肥蟹家家酒,紅葉黃花處處秋。極追尋高眺望絕風流。九月九,莫負少年游。
【鑒賞】 我國的節令,其源頭之一就是以月日數字相重者為節,如: 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這四首小令正是寫這“四節” 的民間風俗,很有生活氣息。
三月初三是上巳節。此時海棠淡紅,楊柳低垂,杏花如火,桃花似錦,芳草遍地。暮春時節, 和暖之氣遍布江南。 上巳節起源很早, 在春秋時代的鄭國,就有在溱水、洧水之上舉行招魂續魄、拂除不祥之禮。唐宋以前,上巳節雖加強了娛樂成分,但也有在水邊舉行祓禊的儀式。而此曲只是描寫暮春的景物,再也不見“行浴”、“修禊” 字樣,這表明上巳節到了元代已名存實亡了。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家家門前懸著艾蒿,人人身上掛著綢制老虎,條條江上熱火朝天賽龍舟。此外,還以菖蒲艾葉煮水沐浴,酌飲由菖蒲泡制或加雄黃的端午酒。相傳端午節的起源與紀念屈原有關。包粽子是為了投入水中請屈原吃,賽龍舟是為了爭先救護屈原。后來這一節日糅進了消災避難的民俗信仰,紀念屈原的意味至元代而淡薄,故而發出了“五月五,誰去吊屈原”的慨嘆。
七月初七是乞巧節。這一節日源于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天孫” 指織女。織女只有七夕才得以停機閑暇,與牛郎在鵲橋相會。而人間卻忙于擺香案、設瓜果、穿針線,乞求智巧。遙想雙星,他倆蓄積了一年的心事自然稠密,話頭自然冗長。“三郎” 指唐玄宗。當年唐玄宗與楊貴妃也對星空發過誓: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白居易 《長恨歌》)。然而,他倆的愛情遠沒有雙星久長。難怪牛郎織女要回頭笑三郎空有情誓了。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在這重陽佳節,人們結伴出游。他們攜帶香橙、肥蟹及美酒來到郊外,登上高山,痛飲美酒,品賞黃花,遍插茱萸,秋景與游人皆絕頂風流。重陽遠足登高,實為一項很好的體育鍛煉。少年人最喜歡出游,因而不要辜負了令人少年永駐的出游活動。
以上四種節令,除上巳節消亡外,其余端午節、乞巧節、重陽節一直沿襲至今。
上一篇:曾瑞·[中呂]喜春來·閱世|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趙巖·[中呂]喜春來過普天樂|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