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注釋|賞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②,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③。
·注 釋
①九月九日:農歷的九月九日是重陽節,舊俗重陽節這一天要到山上去登高。山東:華山以東。王維是太原祁人,后遷于蒲(今山西永濟縣),在華山以東。
②異鄉:他鄉,與故鄉相對而言。客:離開家在外叫客。
③茱萸(zhu yú):落葉喬木,有濃烈香味。 古時習俗,每逢重陽節登高,要把茱萸插在頭上或身上。據說,這樣能避災異。
·導讀入境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寫這首詩時詩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都城對當時熱衷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異地他鄉。平日尚且思鄉懷親,再遇上佳節,本是家人親友團聚的日子,這種感情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
雖說長安城繁華熱鬧,它只不過是我漂泊的異地他鄉,可謂舉目無親;別看京都里人海茫茫,我也還是作客的離家游子,仍然孤身一人。每逢佳節,更是倍加思鄉格外懷親。九月九日重陽節又來臨。我仿佛遠遠地看到了:兄弟們興致勃勃地外出登高,挨個兒插茱萸。望著茱萸,他們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我。兄弟團聚獨獨少了一位,兄弟們好不傷感!
·賞 析
這是一首很普及的思念家人的詩歌。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都能強烈地感受到它的藝術力量。
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筆力千鈞。對親人的懷念、對孤身的感傷,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異鄉為異客”,看起來只是敘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卻含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客中孤寂,很容易感到自己是異地生活的一葉浮萍。再遇上佳節,應該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怎能不聯想到故鄉的美好風物,怎能不感懷家庭的溫馨親情? 因此“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人人都有這種切身體會,但在王維之前,沒有一位詩人能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述過。一經王維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游子思鄉感情的警句名言。
結尾更加曲折有致。不說自己想念兄弟,而是推想兄弟逢佳節思念自己,他們都為詩人不能與家人團聚而遺憾。如此寫法將思念表達得更厚重。且作者選取了一個“遍插茱萸”的特定場景,讀來更有親切感。我們可以想象詩人不知將家中每年登高節之歡聚、每個兄弟的音容笑貌像“過電影”似地在腦海中過了多少遍,才將此一特寫鏡頭凝煉出。故而結尾兩句表述得雖質樸、含蓄,但卻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思考題
1.詩歌的后兩句如果寫成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節登高,佩戴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那么和原詩的甩開自己,從對面設想的寫法相比,哪一種藝術效果好? 為什么?
2.朱德《母親的回憶》中寫道:“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著我,如同我永遠想念著她一樣。”請你根據這句話擴寫一段文字,用第一人稱“我”替作者設想一下母親在怎樣思念自己的兒子。
上一篇: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