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王啟:學(xué)士袁慶隆奉宣教旨,垂示《閨情詩》并序〔2〕。跪發(fā)珠韜,伏膺玉札。類西秦之鏡,照徹心靈〔3〕;同南指之車,導(dǎo)引迷誤〔4〕。
竊維詩之興作,肇基邃古〔5〕。唐歌虞詠,始載典謨〔6〕;商頌周雅,方陳金石〔7〕。其后言志緣情,二京斯盛;含毫瀝思,魏、晉彌繁。布在縑簡,差可商略〔8〕。李都尉鴛鴦之辭,纏綿巧妙〔9〕;班婕妤霜雪之句,發(fā)越清迥〔10〕。平子桂林,理在文外〔11〕;伯喈翠鳥,意盡行間〔12〕。河朔詞人,王、劉為稱首〔13〕;洛陽才子,潘、左為先覺〔14〕。若乃子建之牢籠群彥,士衡之籍甚當(dāng)時,并文苑之羽儀,詩人之龜鏡〔15〕,爰逮江左,謳謠不輟。非有神骨仙才,專事玄風(fēng)道意〔16〕。顏、謝特挺,戕伐典麗〔17〕。自茲以降,聲律稍精。其間沿改,莫能正本〔18〕。
天縱明睿,卓爾不群。聽新聲鄙師涓之作,聞古樂笑文侯之睡。以封魯之才,追自衛(wèi)之跡〔19〕。宏茲雅奏,抑彼淫哇〔20〕。澄五際之源,救四始之弊。固可以用之邦國,厚此人倫〔21〕。俯屈高調(diào),聊同下里〔22〕。思入態(tài)巧,文隨手變〔23〕。侯調(diào)慚其曼聲,延年愧其新曲〔24〕。
走以不敏,謬蒙提及〔25〕,謹(jǐn)抽詞奉和〔26〕,輕以上呈。未近詠歌,伏深悚恧〔27〕。謹(jǐn)啟。
【注 釋】
〔1〕道士:《文苑英華》無“道士”二字。一作“學(xué)士”,非也。秦編修恩復(fù)曰:“按以第二卷代贈詩證之,似即道士李榮。” 啟:書札。
〔2〕學(xué)士:《新書·百官志》:武德后,五品以上曰學(xué)士,六品以上為直學(xué)士。又有文學(xué)館,皆它官領(lǐng)之。 袁慶隆:一作袁慶。今從《文苑英華》。按《初學(xué)記·天部》有袁慶奉和煬帝月夜觀星詩。《淵鑒類函》作袁慶隆。或是隋臣仕唐,抑別有其人,未能詳。 教旨:《晉書·王沈傳》:奉省教旨,伏用感嘆。 按此蓋從學(xué)士處得道士所寄詩并序。近本因啟首學(xué)士二字,遂改題作學(xué)士,誤矣。
〔3〕“跪發(fā)”四句:魏文帝《與鐘大理書》:“捧匣跪發(fā)。” 珠韜:葛洪《神仙傳》:洪按西京中胎,及珠韜玉札。《太平御覽道部》:《金根經(jīng)》曰:太上以大洞真經(jīng)附上相青童君。掌于東華青宮。使傳后世應(yīng)為真人者。此金簡玉札,出自太上靈都之宮,刻玉為札,結(jié)金為簡,書以朱文,編以朱繩之結(jié)。 “西秦之鏡”二句:《西京雜記》:高祖初入咸陽宮,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現(xiàn),以手掩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
。人有疾病在內(nèi),掩心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此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4〕指南之車:《隋書·經(jīng)籍志》:詩者,所以導(dǎo)達心靈,歌詠情性者也。《軒轅皇帝傳》:帝與蚩尤,大戰(zhàn)于涿鹿之野。蚩尤作百里大霧,彌三日,帝之軍人皆迷惑,乃令風(fēng)后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導(dǎo)引迷誤:《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伸,為壽而己矣。此導(dǎo)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陸德明《音義》:導(dǎo)引,音導(dǎo),李云:導(dǎo)氣令和,引體令柔。
〔5〕“詩之興作”二句:鄭康成《詩譜序》:“詩之興也,諒不登于上皇之世。大庭玄轅,逮于高辛,其詩有亡,載籍亦蔑云焉。”《楚辭·天問》:“遂古之初,誰傳導(dǎo)之。”注:“遂,往也。”
〔6〕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昔葛天氏辭云:玄鳥在曲,黃帝云門理不空。至堯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風(fēng)之詩。自商至周。雅頌周備,四始彪炳,六義環(huán)深,《書·舜典》:“詩言志,歌詠言。”孔安國傳:謂詩言志以導(dǎo)之,歌詠其義,以長其言,永古作啄。孔穎達《詩譜正義》曰:經(jīng)典言詩,無先此者。其唐虞之詩,直對面歌詩,以相誡勗,且為濫觴之漸。故《皋陶謨》說皋陶與舜相答為歌,即是詩也。《虞書》所言,雖是舜之命
,而舜承于堯,明堯已用詩矣。故六藝論云:唐虞始造其初,至周兮為六詩。《周禮春官大師》鄭康成注:金鐘镈也。石,磬也。
〔7〕《隋書·經(jīng)籍志》:唐歌虞詠,商頌周雅。敘事緣情,紛綸相襲。自斯以降,其道彌繁。班固《東都賦》:“陳金石,布絲竹。”
〔8〕“其后言志緣情”六句: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李善注:“詩以言志,故曰緣情。” 二京:謂漢東京、西京也。 含毫:陸機《文賦》:“或含毫而邈然。” 縑:并絲繒。 簡:牒也。 商略:《蜀志·鄧張宗揚傳》評曰:“楊戲商略,意在不群。”
〔9〕李都尉:《漢書·李陵傳》:陵,字少卿。武帝釋為騎都尉。 纏綿:陸機《文賦》:“纏綿而凄愴。”
〔10〕班婕妤:《漢書·外戚傳》:孝成班婕妤,始為少使,俄而大幸,為婕妤,居增成舍。其作品《怨歌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越:揚,猶言發(fā)揚。 鐘嶸《詩品》卷上:“從李都尉迄班婕妤,將百年間,有婦人焉,一人而已。”
〔11〕“平子桂林”二句:張衡《四愁詩》:“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
〔12〕蔡邕:字伯喈。他有《翠鳥詩》:“庭前有石榴,綠葉含丹榮。翠鳥時來集,振翼修容形。回顧生碧色,動搖揚縹青。”
〔13〕河朔:魏都鄴,故曰河朔。 王劉為首:《宋書·謝吳運傳》:“自漢至魏,四百余年,詞人才子,文體之變。” 王劉,為王粲、劉楨。《三國志·魏志》:“王粲字仲宣,拜侍中。劉楨字公幹。辟為丞相掾?qū)佟!?br>
〔14〕洛陽:晉都洛陽。 潘左:謂潘岳、左思。《晉書·列傳》:潘岳字安仁,才名冠世,轉(zhuǎn)散騎侍郎。又《晉書·文苑傳》:“左思字太沖,專意典籍。齊王冏命為記室,辭疾不就。”《詩品卷上》:“陵轢潘左。” 先覺:《孟子》:“予矢民之先覺者也。”
〔15〕“若乃子建”四句:子建:即曹植。《三國志·魏志·陳思王傳》:陳思王植,字子建,善屬文。景初中,撰錄植前后所著賦頌詩銘雜論,九百余篇。 牢籠:《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秉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壓山川。” 士衡:《晉書·陸機傳》:字士衡,文章冠世。成都王穎表為平原內(nèi)史。 籍甚:《漢書·陸賈傳》:名聲籍甚。注:孟康曰:言狼籍甚盛。謝朓《酬德賦》:“昔仲宣之發(fā)穎,實中郎之倒屣,及士衡之籍甚,托壯武之高義。” 龜鏡:《隋書·魏澹傳》:此即前代之茂,實后人之龜鏡也。
〔16〕江左:東晉都建鄴,故曰江左。宋、齊、梁、陳因之。 謳謠:《宋書·謝靈運傳》:“升降謳謠,紛披風(fēng)什。” 神骨:班固《武帝內(nèi)傳》:神化為液,液化為骨。又《武帝內(nèi)傳》:劉徹(漢武帝)好道。 玄風(fēng):李充《玄宗賦》:“慕玄風(fēng)之遐裔,余皇祖曰伯陽。”鐘嶸《詩品》卷下:“永嘉以來,貴道家之言。”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江左篇制,溺于玄風(fēng)。嗤笑徇務(wù)之志,崇盛亡執(zhí)之談。袁孫已下,雖各有雕采,而辭趣一揆,莫與爭雄。”
〔17〕顏謝特挺:《宋書·顏延之傳》:字延年,文章之美,冠絕當(dāng)時。遷國子祭酒,復(fù)為秘書監(jiān),光祿勛太常。世祖登祚,以為金紫光祿大夫。 謝靈運:《宋書·謝靈運傳》:靈運少好學(xué),博覽群書。襲封康樂公,咸稱謝康樂也。自高祖受命,降公爵為侯。少帝即位,出為永嘉太守。太祖以為臨川內(nèi)史。史臣曰:爰逮宋氏,顏謝騰聲。靈運之興會標(biāo)舉,延年之體裁明密,并方軌前秀,垂范后昆。 挺:拔也。言顏、謝始變清虛,專尚繁密,取材典麗,戕伐無遺也。《詩品》卷上:謝靈運頗以繁蕪為累。然明章迥句,處處間起。典麗新聲,絡(luò)繹奔會。又《詩品》卷中:顏延之體裁綺密,情逾淵深。動無虛散,一字一句,皆致意焉。
〔18〕聲律稍精:聲謂五聲:言宮、商、角、徵、羽。 律謂六律:六呂,十二月之音氣。言當(dāng)依聲律以和樂。《南齊書·文學(xué)傳》: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瑯邪王融,以氣韻相推轂。汝南周容,善始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詩品》卷下:古詩頌皆備之金竹,故非調(diào)五音,無以諧會。今既不備管弦,亦何取于聲律耶。王元長創(chuàng)其首,謝朓、沈約揚其波。于是士流景慕,務(wù)為精密。襞積細微,專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傷其真美。《隋書·文學(xué)傳序》:“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淪缺。漸乘典則,爭馳新巧。簡文、湘東,啟其淫放,徐陵、庾信,分道揚鑣。蓋齊梁以還,詩體雖有時沿改,要皆馳騁末流,莫能返正本始也。”
〔19〕“天縱明睿”:江總《玄圃石室銘》:“天縱儲睿,生知作兩。” 卓爾不群:《漢書·景十三王贊》曰:“夫惟大雅,卓爾不群,河間獻王近之矣。”《史記·樂書》:紂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國亡。而衛(wèi)靈公之時,將之晉,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聞鼓琴聲,乃召師涓曰:為我聽而寫之,即去之晉。見晉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臺。酒酣,靈公曰:“今者來聞新聲。請奏之。”即令師涓坐師曠旁,援琴鼓之。 未終,師曠撫琴而止之曰:“師延所作也。與紂為靡靡之樂。武王伐紂,師延?xùn)|走,自投濮水之中。故聞此聲,必于濮水之上。” “聞古樂笑文侯之睡”數(shù)句:《禮·樂記》:魏文侯問于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衛(wèi)之音,則不知倦。”封魯:謂周公;自衛(wèi),謂孔子。高儉《文思博要序》:虞夏之書,猶旭日之始旦;殷周之誥,若覆簣之為山。及曲阜佐周,攝政踐阼,而又闕里自衛(wèi),將圣多能,損益禮樂,極乎天而蟠乎地;祖述堯舜,系星晨而振河海。
〔20〕“宏茲雅奏”二句:揚子《法言·吾子篇》:或問,交五聲十二律也,或雅或鄭,何也?曰:中正則雅,多哇則鄭。潘尼《釋奠頌》:“抑淫哇,屏鄭衛(wèi)。”
〔21〕“五際”四句:未詳。 四始:(一)《詩序》謂《詩》有四始:《詩疏》據(jù)鄭玄說:以《風(fēng)》、《小雅》、《大雅》、《頌》四者為王道興衰之所由,故稱四始。(二)《史記·孔子世家》:“《關(guān)雎》以亂,以為《風(fēng)》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詩·關(guān)雎序疏》引《詩緯汎歷樞》:“《大明》大巳,水始也;《四木》大寅,木始也;《嘉魚》在巳,火始也;《鴻雁》在申,金始也。”這是緯書的別說。子夏《詩序》:《關(guān)雎》,后妃之德也。《風(fēng)》之始也。所以風(fēng)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xiāng)人焉。用之邦國焉,又,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fēng)俗。
〔22〕“俯屈高調(diào)”二句:馬融《長笛賦》:“若瑟促柱,號鐘高調(diào)。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千人。”
〔23〕“思人變巧”二句:張衡《西京賦》:“命班爾之巧匠,盡變態(tài)乎其中。”《后漢書·宦官傳贊》:“舞文巧態(tài)。”陸機《文賦序》:“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
〔24〕侯調(diào):空侯。一曰坎侯。按:漢武帝使樂人侯調(diào)所造,或云侯暉所作,謂之坎侯。聲訛為箜篌。《淮南子·汜論訓(xùn)》:及至韓娥、秦青、薛談之謳。侯同、曼聲之歌,憤于志,積于內(nèi),盈而發(fā)音,則莫比于律,而和于人心。今云侯調(diào)曼聲,未詳其本。 延年:《漢書·佞幸傳》:李延年,中山人。坐法腐刑,給事狗監(jiān)中。女弟得幸于上,號李夫人。延年善歌,為新變聲。是時上方與天地諸祠,欲造樂。令司馬相如等作詩頌。延年皆承意弦歌所造詩。為之新聲曲。
〔25〕走以不敏:司馬遷《報任安書》:“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李善注:走,猶仆也。言己為太史公掌牛馬之仆。
〔26〕抽詞:謝惠蓮《雪賦》:“抽子秘思,騁子妍辭。”王褒《入朝守門開詩》:“徒知御睿藻,抽辭殊未申。”
〔27〕悚恧(nǜ):梁簡文帝《上大法頌》:“曾無連類,伏兼悚恧。”《方言》:“恧,慚也。山之東西,自愧曰恧。”
【賞 析】
作者在本文中,對中國古代詩歌的言志、緣情的線索進行了探討。對先秦兩漢詩歌較為肯定,對六朝的詩批評較多。此種觀點代表了初唐部分作者和評論家的見解。駱賓王對王道士的《閨情詩》評價較高,謂其能改變六朝文風(fēng),有指導(dǎo)方向的功績。行文用典較多,于敘事中講道理,條理清晰。駱氏駢文四六對仗、用典、藻飾增多,個別句出現(xiàn)了八字對仗者。
上一篇:駢文《吊古戰(zhàn)場文》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駢文《哀江南賦并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