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鄒陽·獄中上梁王書
鄒陽從梁孝王游。陽為人有智略, 忼慨不茍合【1】, 介于羊勝、公孫詭之間。勝等疾陽, 惡之孝王。孝王怒, 下陽吏, 將殺之。陽乃從獄中上書曰:
臣聞: 忠無不報, 信不見疑【2】。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 白虹貫日, 太子畏之; 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 太白食昴【3】, 昭王疑之。夫精誠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 豈不哀哉! 今臣盡忠竭誠, 畢議愿知, 左右不明, 卒從吏訊, 為世所疑,是使荊軻、衛先生復起, 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熟察之。
昔玉人獻寶, 楚王誅之; 李斯竭忠, 胡亥極刑。是以箕子陽狂【4】, 接輿避世, 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 而后楚王、胡亥之聽【5】, 毋使臣為箕子、接輿所笑。臣聞比干剖心, 子胥鴟夷【6】, 臣始不信, 乃今知之。愿大王熟察, 少加憐焉。
語曰:“有白頭如新, 傾蓋如故 【7】?!焙蝿t? 知與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 藉荊軻首以奉丹事; 王奢去齊之魏, 臨城自到, 以卻齊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齊、秦而故于燕、魏也, 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 行合于志而慕義無窮也。是以蘇秦不信于天下, 為燕尾生【8】; 白圭戰亡六城, 為魏取中山。何則? 誠有以相知也。蘇秦相燕, 人惡之于燕王, 燕王按劍而怒, 食以騠【9】;白圭顯于中山, 人惡之于魏文侯, 文侯賜以夜光之璧。何則? 兩主二臣, 剖心析肝相信,豈移于浮辭哉!
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昔司馬喜臏腳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拉脅折齒于魏,卒為應侯。此二人者, 皆信必然之畫,捐朋黨之私,挾孤獨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負石入海。不容于世,義不茍取比周于朝, 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繆公委之以政;寧戚飯牛車下,桓公任之以國。此二人者,豈素宦于朝,借譽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堅如膠漆, 昆弟不能離, 豈惑于眾口哉?故偏聽生奸,獨任成亂。【10】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計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于讒諛,而二國以危。何則?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11】。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齊用越人子臧,而強威、宣。此二國豈系于俗,牽于世,系奇偏之浮辭哉?公聽并觀,垂明當世。故意合則吳、越為兄弟【12】, 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則骨肉為仇敵,朱、象、管、蔡是矣【13】。今人主誠能用齊、秦之明,后宋、魯之聽,則五伯不足侔【14】,而三王易為也【15】。
是以圣王覺寤,捐子之之心【16】,而不說田常之賢,封比干之后,修孕婦之墓,故功業覆于天下。何則?欲善無厭也。夫晉文親其仇,強伯諸侯【17】;齊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18】。何則?慈仁殷勤,誠加于心,不可以虛辭借也。至夫秦用商鞅之法,東弱韓、魏,立強天下,卒車裂之;越用大夫種之謀,禽勁吳而伯中國,遂誅其身。是以孫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辭三公,為人灌園。今人主誠能去驕傲之心,懷可報之意,披心腹,見情素【19】,墮肝膽【20】,施德厚, 終與之窮達【21】, 無愛于士, 則桀之犬可使吠堯, 跖之客可使刺由; 何況因萬乘之權,假圣王之資乎【22】?然則荊軻湛七族【23】, 要離燔妻子【24】, 豈足為大王道哉!
臣聞明月之珠, 夜光之璧, 以暗投人于道, 眾莫不按劍相眄者【25】。何則? 無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 輪囷離奇【26】, 而為萬乘器者, 以左右先為之容也【27】。故無因而至前, 雖出隨珠和璧, 秪怨結而不見德【28】。有人先游【29】, 則枯木朽株, 樹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窮居之士, 身在貧羸【30】, 雖蒙堯舜之術, 挾伊、管之辯, 懷龍逢、比干之意, 而素無根柢之容, 雖極精神【31】, 欲開忠于當世之君, 則人主必襲按劍相眄之跡矣。是使布衣之士, 不得為枯木朽株之資也【32】。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 獨化于陶鈞之上【33】, 而不牽乎卑亂之語, 不奪乎眾多之口【34】。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荊軻, 而匕首竊發; 周文王獵涇、渭, 載呂尚歸, 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 周用烏集而王。何則? 以其能越攣拘之語【35】, 馳域外之議【36】, 獨觀乎昭曠之道也【37】。今人主沉諂諛之辭, 牽帷之制【38】, 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39】,此鮑焦所以憤于世也。
臣聞盛飾入朝者, 不以私污義; 砥厲名號者【40】, 不以利傷行。故里名勝母, 曾子不入; 邑號朝歌, 墨子回車。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41】, 籠于威重之權, 脅于位勢之貴,回面污行, 以事諂諛之人,而求親近于左右, 則士有伏死堀穴巖藪之中耳【42】,安有盡忠信而趨闕下者哉【43】?
【注釋】
【1】忼慨不茍合:意氣風發不隨便迎合別人。
【2】忠無不報,信而見疑:忠心的人沒有不得好報,守信的人不會被人懷疑。
【3】太白食昴(mao):太白,即金星; 昴,星宿名,趙的分野。太白食昴,古人認為是趙地將有戰事的現象。
【4】箕子陽狂:陽,同“佯”,假裝;殷紂王荒淫昏亂,箕子因諫被囚,怕遭禍害,于是假裝瘋癲。
【5】后:把……放在后面。
【6】子胥鴟夷:子胥,即春秋時伍子胥。鴟(chi)夷,皮口袋。
【7】傾蓋如故。傾蓋,指兩車緊靠著以致把車蓋擠歪了。這里指在路上相遇,停車交談,就好象有多年交情一樣。
【8】尾生: 古代傳說中堅守信約的人。
【9】駃騠(jue ti),一種良馬。
【10】偏聽生奸,獨任成亂:偏聽偏信產生邪惡, 獨斷獨行形成禍亂。
【11】眾口爍金,積毀銷骨:爍,銷,都是熔化的意思。毀,讒言、
【12】意合:情意相合。
【13】朱:指丹朱,堯的兒子。象,舜的后母弟。管、蔡,指管叔、蔡叔。
【14】侔(mou):相等。
【15】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16】子之:戰國時燕王噲的相。噲非常信任子之,讓位給他,燕國大亂,齊趁機而入。
【17】仇:指寺人披。晉文公為公子時,獻公派寺人披去殺重耳,斬去重耳的袖子。后重耳回國為君,呂甥等要殺他,人披又謁見重耳告密,使重耳免于難。此指這件事。伯,霸。
【18】匡:匡正。
【19】情素:真情實意。見(xian),表現出。
【20】墮肝膽:肝膽涂地。
【21】終與之窮達:始終與士同甘苦,共命運。
【22】資:能力。
【23】湛七族:因荊軻一人而使七族被殺。七族,指父之族、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母之姓、從子和妻父母。
【24】要離燔妻子:要離為了刺殺慶忌,而請闔閭砍斷他的右手,燒死他的妻子,偽裝得罪出走,以取得慶忌的信任。
【25】 眄: 斜視。
【26】 輪困(qun)離奇: 盤繞屈曲的樣子。
【27】 容: 雕飾。
【28】 秪: 同“只”。
【29】 游: 推薦。
【30】 羸 (lei): 瘦弱。
【31】 極: 也作“竭”。
【32】 資: 作用。
【33】 陶鈞: 古時制陶器所用轉輪。
【34】 奪: 受影響而改變。
【35】 越: 超出。攣拘: 固執。
【36】 域外之議: 即不受任何局限的議論。
【37】 昭曠: 光明寬廣。
【38】 ?。?指近臣妻妾。制, 制約。
【39】 皁: 同“皂”, 牲口槽。
【40】 砥厲名號: 此指修身立名。
【41】 寥廓之士: 抱負遠大的人。
【42】 堀: 同“窟”。藪 (sou), 湖澤。
【43】 闕下: 宮闕之下, 指帝王居處。
【賞析】
古代臣下向皇帝陳言進詞所寫的奏書與親朋間往來的私人信件, 均稱作“書”。書是古代書信的總稱。向皇帝陳言進詞的一般稱為“上書”。此文即是。
鄒陽為人有智謀才略, 意氣風發, 又不隨便迎合別人。羊勝等人嫉妒他, 就在梁孝王面前進讒言。孝王發怒, 把鄒陽下獄并將處死。鄒陽悲憤交加, 不甘待斃, 于是奮筆寫下這封上書。他列舉大量歷史故事以表白自己是忠而獲罪、信而見疑的, 反復陳情而又巧于辭令。梁孝王看后, 立即放了他, 并把他當做上客?!妒酚洝酚小遏斨龠B鄒陽列傳》。
博引史實, 比物連累是本文一大特色。
文章起筆, 一句“臣聞: 忠無不報, 信而見疑。臣常以為然, 徒虛語耳?!北阆彝庥幸?。接著, 史實典故紛至沓來; 當初荊軻仰慕燕太子丹的義氣, 替他去行刺秦王; 衛先生竭力為秦國謀劃長平的戰事。他二人的精誠使天地發生異常,“白虹貫日”、“太白食昴”。然而, 如此信義卻不能被兩位君主所了解。從前玉人卞和獻寶,楚王反而砍了他的腳; 李斯盡忠, 胡亥卻處之以極刑?;蛹傺b癲狂; 接輿逃避人世, 皆因怕遭受此種禍患。比干極力進諫,被商紂王挖出心臟,伍子胥諫阻伐齊,被吳王殺死,裝進皮袋扔入江中。鄒陽連舉古人為例,申說自己“忠不報,信見疑”的切身之痛,希望梁王能體察自己的忠信。
第二段,先引用一句俗語“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笔裁丛蚰?作者指出這就是相知與不相知的緣故。進而繼續旁征博引史實。樊於(wu)期因被讒害逃到燕國,秦始皇出重金買他的頭。荊軻要刺秦王,樊自刎,讓荊軻用他的頭騙得秦王的信任,而得以行殺秦王。王奢從齊國逃到魏國,登上城墻自殺,使齊軍撤退而保住了魏國。作者認為,他們因為非常仰慕燕丹,魏君的義氣,所以雖與燕、魏不是舊友,卻情愿為之效死。鄒陽舉此二人的故事,用意是不言自明的。他感到似乎還有可言者,于是又舉了蘇秦對燕國的忠實,白圭勇敢助魏的例子,再次強調相知的重要。臣對君如此忠誠不二,有道明君如何呢?鄒陽又信手舉出二例:燕王,魏王在別人說蘇秦和白圭壞話時,一個按劍發怒,賜之食駿馬;一個賜之夜光璧之寶。臣主肝膽相照,假話也使他們變不了心。鄒陽在此對自己忠而獲罪,信而見疑的遭遇未置一詞,對即至的殺身之禍似乎也并不在意。其實并非如此。當年鄒陽去吳奔梁,作了梁王的新屬,所以強調“傾蓋之故”;敘述樊於期、王奢等人的故事,目的在于借此向梁王表白自己“慕義無究”。自己因羊勝等人進讒言而下獄,此處舉燕王、魏王不為“浮辭”所動的榜樣,旨供梁王為鑒。至此,鄒陽博引史實陳情的苦心,讀者已漸有所悟。
緊承上文,“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說明“浮辭”正是由此而產生的。從前司馬喜,范雎都受到迫害,但由于他們深信自己的計劃一定能實現,拋棄了朋黨的私情,所以分別入相封侯。然而他們自己卻不能避免嫉妒者的誣毀。申徒狄投雍水而死,徐衍抱石自沉于海,因他們不被世人寬容。當初百里奚、寧戚的地位低微,可秦穆公、齊桓公卻把國家大事分別交付給他們,這不是因為聽了左右人的進言,而是他們君主之間心有同感,如膠似漆般不可分離。由此,鄒陽得出結論:“偏聽生奸,獨任成亂”。當初,孔子、墨子雖然能言善辯,但不能使自己免遭讒毀。正反對照,說明君主不能“惑于眾口”,再次論證了君臣相知,君臣相合的重要。
接下去鄒陽指出,圣明君主能功業覆蓋天下,是因為“欲善無厭”“慈仁殷勤,誠加于心,不可以虛辭借也”。商鞅的主張使秦國強大了,但他卻死于車裂;文種的計謀,使越王勾踐打敗了強勁的吳國,但他卻被害。正因這樣,孫叔敖三次離開令尹的官位也不悔恨;於陵子寧愿幫人灌園,也不去做官。這些典故又一次證明了“忠而不報,信而見疑”只是一句空話罷了。只有當今君主確實去掉驕傲之心,與為臣的能夠披肝瀝膽,開誠相見才能建立“覆于天下”的功業,也才能使荊軻、要離一類的勇士為君王的功業赴湯蹈火, 在所不惜。連篇的博引, 連累的典故, 緊扣住自己忠而獲罪, 信而見疑的不平, 生發得人情人理, 文章可以說做足了。
然而, 鄒陽仍意猶未盡。終究是大禍臨頭生死在即啊! 他又通對一正一反的兩個比喻, 再次掀起波瀾, 又一次強調指出君主“不牽乎卑亂之語, 不奪乎眾多之口”的重要性, 而且再舉秦始皇、周文王一反一正的兩件史實為證。據此, 鄒陽發出深深的怨語“今人主沉諂諛之辭, 牽帷之制, 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怎不令忠信之士憤慨。行文至此真是借古喻今, 綿里藏針。
文章終結處, 鄒陽又以“勝母”里、“朝歌”邑的典故, 說明修養品德入朝的人, 不以私心污辱仁義; 磨煉操行愛惜名聲的人, 不以私利來傷害品行。然而, 卑躬屈節, 專門會奉承諂諛之輩, 容易得到主上的親近。賢士們只有無聲死在山林草澤罷了, 有誰會竭盡忠信報效朝廷呢? 這直言陳衷并帶有反詰之意的結尾, 不能不令梁王掩卷沉思: 假如錯殺鄒陽, 必寒天下之士的心, 五霸三王之業無望。鄒陽曉以利害, 恰中梁王之心, 這也正是鄒陽獲釋的重要原因。
全文所引史實典故近四十處之多, 而在這只有一千六百字左右的文章中, 卻能運用得左右逢源, 毫無堆砌之感。
立言得體, 巧于辭令是本文又一特色。
書信是寫給別人看的, 有其特定的對象。在封建社會中, 尊卑長幼之間, 等級森嚴, 界限分明。因此立意措辭要根據對象采取不同方式、態度和語氣口吻。這篇上書是鄒陽在獄中所寫, 出言不慎, 隨時有赴黃泉之危。所以全文雖剖事析理、博引史實, 雄辯有力, 勢同破竹, 但卻措辭謹慎, 辭令巧妙, 立言得體。
文章開始, 引用荊軻、衛先生不被燕太子丹和秦昭王信任的史實, 對“忠無不報, 信而見疑, 常以為然, 徒虛語耳”進行了初步論證以后, 便直言懇請梁王“熟察”自己的忠信, 不要輕易被左右蒙蔽。鄒陽下獄并將被處死, 決策人是梁王, 但“左右不明, 卒從吏訊”兩句, 一下子把責任推到了臣下的身上。語意婉轉, 使梁王把上書讀下去不會形成障礙。
因梁孝王聽信羊勝等人的讒言, 對鄒陽心有余怒, 這時直說則不利;因而, 用大量篇幅反復說明知人與不知人的區別, 而且一再強調知人須不“惑于眾口”, 不“移于浮辭”, 由此動搖梁孝王對讒言的信賴。
全文援古喻今, 盡管通篇都在作自我表白, 但直接給讀者的感覺卻是為梁孝王建功立業操心, 正投梁王所好。作者善于把握這一關鍵, 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稘h書·藝文志》把鄒陽列為縱橫家確實有道理, 因為讀者會從這篇《獄中上梁王書》中體味到戰國游說家的風格。
上一篇:《古文觀止·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鑒賞
下一篇:《古文·獄中上梁王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