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李葂·題雅雨師借書圖》原文賞析
旋假旋歸未得閑,十行俱下片時間。百城深入便便腹,直抵荊州借不還。
讀書,當然是讀自己買來的書最自在、愉快和有用。然而并非人人經濟寬裕,可以坐擁書城。所以借書是讀書人免不了的事。在印刷條件落后的古代尤其如此; 古代貧寒的士子尤其如此。《借書圖》畫的就應是貧士所為。借書也有樂趣,那就是因為“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的緣故,借了就必須馬上讀。讀到興味來時,就想動手抄。所以借書和抄書又是緊密聯系著的事。看來題中的這位“雅雨師”頗知個中三昧,他的畫中必有人在寒窗伏案抄書。李看了這畫則深有感受,故又形之于詩。這詩必然也抒發著他自身的經驗。
嗜讀好學的人一旦找到了可以借書的主兒,那勁頭是很大的。借來就翻,翻過就抄,或摘抄,或全抄,抄過就換。“旋假旋歸”,直是迅速。到時說不定主人都感到吃驚: “你就看這么快?” 口頭雖這樣說,借書也更加放心。所以抄書者雖然“未得閑”,不免手指僵直,但心里是美滋滋的。稍事休息,吟哦兩聲,越發飛快地抄寫起來。“十行俱下片時間”。古人形容看書看得快是“一目十行”,這里翻出一個“十行俱下”,則是抄寫風快。于是書也讀了,字也練了,書也有了——真是一箭“三雕”的美事。詩人情不自禁,將抄書人的得意和盤托出: “百城深入便便腹,直抵荊州借不還。”“宋政和時,都下李德茂環集墳籍,名曰書城”( 《太平清話》),此言“百城”,極形其多。“便便”本形容肚腹肥滿的樣子。《后漢書·邊韶傳》: “韶口辯,嘗晝日假臥,弟子私嘲之曰: ‘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 貧士哪有大腹便便,這里是形容肚子里裝的書多。“荊州借不還”是用劉備向東吳借荊州為據點,西取益州,北并漢中,奠定蜀漢基業故事。因為荊州是戰略要地,故劉備曾遲遲不肯歸還東吳。而讀書人借書是不能不還的,怎么可以說“直抵荊州借不還”呢?殊不知個中大有奧妙。書的用處只在讀,借來的書只要讀過好比探取其珠;歸還書便有如還櫝,它對自己已沒有使用價值了,這不是“直抵荊州借不還”嗎?
這首七絕取材獨到。它突破了一般寫景抒情的格局,妙用比喻,寫出讀書人的一種很有意思的人生經驗。
上一篇:古詩《張羽·題陶處士象》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藍智·龍州(錄三)》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