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本詩又名《團扇詩》,這是一首精巧的,以團扇喻女子的詠物詩。全詩五言十句,以一個少婦的口吻在讀者的面前訴說了她的幽怨,給人們描繪出了一個在封建社會被玩弄而又慘遭遺棄的少婦形象。
“新裂齊紈素”中的“裂”是裁斷、剪斷的意思。紈和素,都是絲絹,以齊地所產最為著名。紈素顏色潔白,如霜似雪。 “鮮”(一作“皎”)照應了前句的“新”,寫出紈素剛剛從織布機上剪下,精細潔凈,具有一塵不染的天生麗質。 “合歡”是古代一種圖案的花紋,用以象征和美、歡樂之意。此處指把紈素裁成如圓月般的扇,并在上面繪上合歡的花紋圖案。以“明月”作喻, 既呼應了前面的“新”、 “鮮”、 “潔”,又點出它薄得透明,鮮亮得熠熠生輝。前四句形象地交代了扇的產地、色彩、紋飾、形狀、質感,為后面深得主人的寵愛作了全面的鋪墊,又暗中為以后的被棄增添了濃重的幽怨。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為統一全詩的“自訴”口吻,詩仍從團扇落筆,但實寫主人擁有(占有)精美的團扇時的得意情態:用扇時,在胸懷處輕搖慢動,扇風徐徐送涼;不用時,藏入衣袖,貼身隨行。寥寥十字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主人對扇開合把玩,悠雅閑適的自得其樂。
團扇, “出閣”前,生就得鮮潔麗質;受寵后, “出入君懷袖”;盡職時,搖動得婀娜多姿。但她感覺幸福嗎?不!她“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秋涼臨頭,則意味著主人對扇的恩斷情絕。“常”,寫出扇對被遺棄之憂的頻繁、長久。 “恐”, 又點明了“憂”的程度, “奪”,寫出來勢迅猛的被棄現實的嚴酷!這表面似乎在寫“涼飆”的殘忍無情,實際是揭示主人的兇狠無義。團扇“紅顏未老恩先斷”,此“憂”無計可消除,縱使在她妙齡之時,受寵之際,也清醒地認識到被拋棄的可悲結局!
果不其然,團扇也沒有逃脫“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的命運。 “篋笥”,小竹箱子。這個偏于一隅的“去處”與出入君“懷袖”相比,真是天上地下。團扇的一生,任人擺布:召之即來,來即生風,風送清爽;揮之即去,去到笥中, “中道情絕”。主人之情,僅一夏耳,何其短暫!
全詩以團扇喻女子,在封建社會的女子,也正象團扇那樣,處于被玩弄,繼之以被棄的悲慘境界,她們在政治、經濟上毫無保障,地位低下,只不過是男子的附屬品,小什物,男子一旦變心,隨即被無情地打入冷宮。詠物詩,無不“托物言志”,上面的內容真是這首詩深刻的思想意義所在。
“托物”大多用“比”, “比”貴在巧,貴在新。世上以“花”喻女者,俯拾皆是。一人首創“花喻女”,后來者則絡繹不絕。這首《怨歌行》卻力排眾俗,新創以扇喻女,捕捉住扇與女的相似點——被愛和被棄,團扇與詩中的少婦同樣是美的,但命運毫無二致。古人對詠物詩倡導“體物之妙”,周振甫在《詩詞例話·詠物》中做了解釋: “所謂體物之妙,就是詠物詩要不即不離,不離于物,又不要粘著物上……”《怨歌行》正是這樣一首“體物之妙”的上乘之作。全詩處處寫團扇,處處喻女子;通篇無一“怨”字,而字字皆“怨”。
上一篇:思吳江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慈姥磯|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