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雜劇編·徐渭·雌木蘭(第一折)
北魏時,黑山賊首豹子皮發動叛亂,拓跋可汗下達軍書,征兵討賊。河北魏郡花弧亦在被征之列,因他年邁體衰,又無子替代,急得無計可施,欲上吊一死。其女木蘭,正年方十七,聰明力勁,學過武藝,見此番情景,說服雙親,女扮男裝,假冒父名,代父從軍。隨征東元帥辛平開赴黑山平叛。出征十二年,屢立戰功,最后生擒豹子皮,大獲全勝,凱旋回朝。木蘭辭卻圣上的封賞和賜官,馳驛還鄉。脫下戎服,換上紅妝,仍還女兒身,與校書郎王郎聯姻成親。
(旦扮木蘭女上) 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娶過俺母親賈氏,生下妾身,今年才一十七歲。雖有一個妹子木難和小兄弟咬兒,可都不曾成人長大。昨日聞得黑山賊首豹子皮,領著十來萬人馬,造反稱王。俺大魏拓跋克汗下郡征兵。軍書絡繹,有十二卷來的,卷卷有俺家爺的名字。俺想起來,俺爺又老了,以下又再沒一人。況且俺小時節一了有些小氣力,又有些小聰明,就隨著俺的爺也讀過書,學過些武藝。這就是俺今日該替俺爺的報頭了。你且看那書上說,秦休和那緹縈兩個: 一個拼著死,一個拼著入官為奴,都只為著父親。終不然這兩個都是包網兒、帶帽兒,不穿兩截裙襖的么? 只是一件,若要替呵,這弓馬、槍刀、衣鞋等項,卻須索從新另做一番,也要略略的演習一二,才好把這要替的情由,告訴他們得知。他豈不知事出無奈,一定也不苦苦留俺。叫小鬟那里? (丑扮小鬟上) (木) 小鬟,你瞞過老爺和奶奶,隨著俺到街坊上走一回者。(向內買諸物介) (引鬟持諸物上) (鬟) 大姑娘,把馬拴在那里? (木) 且寄養在對門王三家。(唱)
【點降唇】 休女身拼,緹縈命判; 這都是裙釵伴。立地撐天,說什么男兒漢!
【混江龍】 軍書十卷,書書卷卷把俺爺來填。他年華已老,衰病多纏。想當初搭箭追雕穿白羽,今日呵,扶藜看雁數青天。呼雞喂狗,守堡著田; 調鷹手軟,打兔腰拳。提攜咱姊妹,梳掠咱丫環。見對鏡添妝開口笑,聽提刀廝殺把眉攢。長嗟嘆,道兩口兒北邙近也,女孩兒東坦蕭然。
要演武藝,先要放掉了這雙腳,換上那雙鞋兒,才中用哩。(換鞋作痛楚狀) (唱)
【油葫蘆】生脫下半折凌波襪一彎,好些難。幾年價才收拾得風頭尖,急忙的改抹做航兒泛,怎生就湊得滿幫兒楦。(白) 回來俺還要嫁人,卻怎生? 這也不愁他,俺家有個漱金蓮方子,只用一味硝煮湯一洗,比偌咱還小些哩。(唱) 把生硝提得似雪花白,可不霎時間漱癟了金蓮瓣。
鞋兒倒七八也穩了,且換上這衣服者。(換衣,戴一軍氈帽介)(唱)
【天下樂】 穿起來怕不是從軍一長官,行間,正好瞞。緊絳鉤,廝趁這細褶子系刀環。軟噥噥襯鎖子甲,暖烘烘當夾被單,帶回來又好脫與咬兒穿。
衣鞋都換了,試演一會刀看。(演刀介) (唱)
【那吒令】 這刀呵,這多時不拈,俺則道不便; 才提起一翻,也比舊一般。為何的手不酸? 習慣了錦梭穿。越國女尚要白猿教,俺替爺軍怎不捉青蛇煉?繞紅裙一股霜摶。
演了刀,少不得也要演槍。(演槍介) (唱)
【鵲踏枝】打磨出苗葉鮮,載排上綿木桿,抵多少月舞梨花,丈八蛇鉆。等待得腳兒松,大步重那捻,直翻身戳倒黑山尖。
箭呵,這里演不得,也則把弓來拉一拉,看俺那機關和那綁子,比舊日如何。(拉弓介) (唱)
【寄生草】指決兒薄,鞘靶兒圓。一拳頭揝住黃蛇攛,一膠翎拔盡了烏雕扇,一胳膊挺做白猿健。長歌壯士入關來,那時方顯天山箭。
俺這騎驢跨馬,倒不生疏,可也要做個撒手登鞍的勢兒。(跨馬勢) (唱)
【幺】 繡兩襠坐馬衣,嵌珊瑚掉馬鞭,這行裝不是俺兵家辦。則與他兩條皮生捆出麒麟汗,萬山中話捉個猢猻伴,一轡頭平踹了狐貍塹。到門庭才顯出女多嬌,坐鞍轎誰不道英雄漢。
所事兒都已停當,卻請出老爺和奶奶來,才與他說話。(向內請父、母、弟、妹介) (外扮爺、老扮娘、小生扮弟、貼扮妹同上,見旦驚介,云) 兒,今日呵,你怎的那等樣打扮? 一雙腳又放大了,好怪也,好怪也! (木) 娘,爺該從軍,怎么不去?(娘) 他老了,怎么去得? (木) 妹子、兄弟也就去不得了?(娘) 你瘋了,他兩個多大的人,去得? (木) 這等樣兒,都不去吧。(娘) 正為此沒個法兒,你的爺急得要上吊。(木) 似孩兒這等樣兒,去得去不得? (娘) 兒,娘曉得你的本事,去倒去得。(哭介) 只是俺老兩口兒怎么舍得你去? 又一樁,便去呵,你又是個女孩兒,千鄉萬里,同行搭伴,朝餐暮宿,你保得不露出那話兒么? 這成什么勾當? (木) 娘,你盡放心,還你一個閨女兒回來。(眾哭介。扮二軍上,云) 這里可是花家么? (外)你問怎么? (軍) 俺們也是從征的,俺本官說這坊廂里,有個花弧,教俺們來催發他,一同走路,快著些。(木) 哥兒們少坐,待俺略收拾些兒,就好同行。小鬟,你去帶回馬來。(木收拾器械介) (眾看介,云) 好馬,好器械兒。你去一定成功,喝彩回來。好歹信兒可要長捎一封,也免得俺老兩口兒作念。偌咱要遞你一杯酒兒,又忙劫劫的。才叫小鬟買得幾個熱波波,你拿著,路上也好嚼一嚼。有些針兒線兒,也安在你搭連里了。預備著,也好縫些破衣斷甲。(二軍叫云) 快著些! (眾哭別,先下) (木出見軍介,云) 大哥們,勞久待了,請就上馬趲行。(作上馬行介) (二軍私云) 這花弧倒生得好個模樣兒,倒不象個長官,倒是個秫秫,明日到好拿來應應急。(木唱)
【幺】離家來沒一箭,遠聽黃河流水濺。馬頭低遙指落蘆花雁,鐵衣單忽點上霜花片,別情濃就瘦損桃花面。一時價想起密縫衣,兩行兒淚脫珍珠線。
【六幺序】 呀,為粉香兒猶帶在臉,那翠窩兒抹也連日不曾干。卻扭做生就的丁添。百忙里跨馬登鞍,靴插金鞭,腳踹銅環,丟下針尖,掛上弓弦。未逢人先準備彎腰見,使不得站堂堂矬倒裙邊。不怕他鴛鴦作對求姻眷,只愁這水火熬煎,這些兒要使機關。
【幺】哥兒們說話之間,不待加鞭。過萬點青山,近五丈紅關。映一座城欄,豎幾手旗竿。破帽殘衫,不甚威嚴,敢是個把守權官。兀的不你我一般,趁著青年,靠著蒼天,不憚艱難,不愛金錢,倒有個閣上凌煙。不強似謀差奪掌把聲名換,抵多少富貴由天。便做道黑山賊寇犯了彌天案,也無多些子,差一念心田。(指問介,唱)
【賺煞】 那一答是那些? 咫尺間如天半,趄坡子長蛇倒綰。敢是大帥登壇坐此間,小緹縈禮合參官。這些兒略覺心寒,久已后習弄得雄心慣。領人馬一千,掃黑山一戰,俺則教花腮上舊粉撲貂蟬。(眾)
說話之間,且喜到主帥駐扎的地方了,俺們且先尋下了安頓的所在,明日一齊見主帥者。(下)
魏郡: 在河北、河南相接地區。郡,為兩漢時州下面的行政區劃。千夫長: 率領千人隊伍的頭領。大魏: 即指北魏。拓跋克汗: 指鮮卑族國君。姓拓跋,國君系克汗或可汗。包網兒戴帽兒: 古代男子的頭飾,此借代男子。兩截裙襖: 古代女子的服裝,此借代女子。北邙 (mang忙): 山名,座落于河南洛陽市北面,為漢魏時王侯公卿之墓地。后泛指死葬之地。漱金蓮方子: 古時女子纏足所用的一種藥方。相傳用此方配藥置水中熬煮,洗足,足可縮小。越國女: 相傳春秋時,吳越交戰,越國有一女子善劍術,前往拜見越王,途中遇一老翁,用竹枝與女子比武,在搏擊中,老翁飛躍上樹,變為白猿,越女劍術增進。霜摶 (tuan團): 舞劍時摶成寒霜似的白色光圈。月舞梨花: 古時的槍法。舞弄刀槍,光芒內爍,似午夜梨花。丈八蛇: 即丈八蛇矛,古時的兵器。鉆; 指舞矛時的動作。指決兒: 即指抉,射箭鉤弦時,戴在拇指上的套環。膠翎: 箭翎,多用膠粘住。天山箭: 《新唐書》載,唐太宗時,薛仁貴跟鐵勒人戰于天山,連發三箭,射殺驍騎為首者三人,余皆驚懼而降。遂軍中有“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歌謠流傳。銹兩襠: 防御刀槍的銹花背心。麒麟汗: 隱喻為國立下汗馬功勞。麒麟,對馬的稱譽。猢猻伴: 馬因多睡而常生瘟病,故將猴伴隨馬養于廄中,猴喜跳躍,攪擾馬不致多睡。翠窩兒: 女子戴在兩鬢處的首飾所留下的印痕。趄(qie竅)坡子句: 遲疑走上似長蛇綰結的斜坡。貂蟬: 古代武官帽上的飾物。此指立功晉升。
《雌木蘭》系徐渭的雜劇集《四聲猿》之三,取材于古樂府《木蘭詩》。全劇共兩出。第一出寫木蘭代父從軍。第二出寫木蘭立功還家。劇本基本采用順敘鋪陳手法,并無尖銳的戲劇沖突,也無曲折離奇的情節結構。但作品仍不失其動人的魅力。明代王驥德在《曲律》卷四中曾稱頌《木蘭》劇“刳腸嘔心,可泣鬼神。惜不多作。”《四聲猿》者,取杜詩“聽猿實下三聲淚”而名,可見作品皆有感之作。那么《雌木蘭》的感人之處何在呢?
一.花木蘭替父從軍事跡本身的感人至深和深遠影響。在華夏大地上,自古以來這個故事幾乎家喻戶曉,《木蘭詩》流傳甚廣。又據《商邱志》載:“有孝烈將軍祠,在城東南營郭鎮北,一名木蘭祠”。元人侯有造作《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云:“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 亳之譙人也。 世傳: 可汗募兵, 孝烈痛父耄羸, 弟妹皆稚騃, 慨然代行。 服甲胄,韃櫜, 操戈躍馬, 馳神攻苦, 鈍剉戎陣, 膽氣不少衰,人莫窺非男也。歷年一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親。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可見,歷史上可能真有其人。無論在民歌、故事或史書中,她都普遍受到人們稱頌。觀眾自然會將這種長期積淀下來的社會心理感受,移入劇作之中。
二.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武藝高超、勇敢機智、英俊豪爽、活潑自信、熱愛生活的女英雄形象。第一出先寫木蘭出征的原因。由于黑山賊首豹子皮造反稱王,“大魏拓跋克汗下郡征兵”,“軍書十卷,書書卷卷把俺爺來填。” 【混江龍】 曲詞用對比法描寫木蘭父“年華已老,衰病多纏”的情景:“想當初搭箭追雕穿白羽,今日呵,扶藜看雁數青天。呼雞喂狗,守堡看田,調鷹手軟,打兔腰拳……聽提刀廝殺把眉攢。”而木蘭的妹妹木難和弟弟咬兒也都不曾成人長大。為此,木蘭娘急得“沒個法兒”,“木蘭的爺急得要上吊”。在這樣的情況下,木蘭毅然決定替父從軍。作者這樣表現木蘭的心理活動:“你且看那書上說,秦休和那緹縈兩個,一個拚著死,一個拚著入官為奴,都只為著父親。”古樂府有《秦女休行》,寫秦女為父報仇,殺人于市,后被赦免死罪。緹縈,漢文帝時,緹縈上書愿為父淳于意贖罪做官婢,文帝感動而赦免其父。但秦休和緹縈都僅僅只是為了自己的父親。木蘭從軍的壯舉不但為了父親,還有著更加深廣的社會意義和影響。她在 【點絳唇】 中唱道:“休女身拚,緹縈命判; 這都是裙釵伴,立地撐天,說什么男兒漢!”意即她雖然不是男兒漢,但也要做一個立地撐天的英雄。其勇敢豪壯之氣是遠非秦休和緹縈所能比的。從軍路上,她唱道:“趁著青年,靠著蒼天,不憚艱難,不愛金錢,倒有個閣上凌煙。”她不怕艱險,不慕富貴,只一心想著為國立功。這些都深刻地揭示了木蘭深明大義,保家衛國的高尚品質。
木蘭十分豪爽自信,決心既定,她就與丫環到街坊上買得衣鞋、武器、馬匹等項,然后回家女扮男裝,準備出征。【油葫蘆】 以下六曲,是配合木蘭換鞋、換衣、舞槍、拉弓、跨馬的身段演唱。在舞臺上樹立了木蘭英姿颯爽的形象。她“小時節一了有些小氣力,又有些小聰明,就隨著俺的爺也讀過書,學過些武藝”。作者連用四支曲子極力鋪排、夸張、渲染木蘭英俊豪邁的氣概和高超的武藝:“生得好個模樣兒”的木蘭全身戎裝,演刀“繞紅裙一股霜摶”; 演槍“月舞梨花,丈八蛇鉆”; 拉弓“一拳揝住黃蛇攛”; 跨馬“一轡頭平踹了狐貍塹”。這些酣暢淋漓的唱詞,又給戲劇身段表演留下了很大的再創造余地。二者結合,會產生十分精彩的舞臺身段動作,活生生地向觀眾呈現木蘭的英雄特征。這就為她在第二出中征戰十二載,殺敵擒王、立功還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劇中還出色地描寫了木蘭濃郁的親情和她對和平生活的向往。【油葫蘆】 一曲細細寫她換鞋時的心理活動。她擔心放大腳,“回來俺還要嫁人,卻怎生?”隨即她又想出了“不用發愁”的辦法。北魏時女子并不纏足。作者虛構木蘭放掉纏腳布雖不符合歷史情況,但也可以起到豐富人物形象的作用。【天下樂】 寫她換衣時,又想到衣服“暖烘烘當夾被,帶回來又好脫與咬兒穿”。出征路上,她耳聽黃河流水,“別情濃就瘦損桃花面”,一想起父母,便“兩行兒淚脫珍珠線”。但是她具有消滅賊寇,建功立業的壯志,所以她又寬慰自己“久已后習弄得雄心慣,領人馬一千,掃黑山一戰,俺則教花腮上舊粉撲貂蟬。”
二語言剛鍵清新、通俗生動、口語化。徐渭提倡語言的質樸自然,反對華艷和俚俗。劇作針對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年齡設計對白和唱詞。象木蘭娘一見木蘭“一雙腳又放大了,好怪也,好怪也”的話,只吃驚而不發怒,就足可見到她對女兒的慈愛和花家寬松的家庭氣氛。再如“等待得腳兒松,大步重挪拈,直翻身戳倒黑山尖。”“百忙里跨馬登鞍,靴插金鞭,腳踹銅環,丟下針尖,掛上弓弦。”這些曲詞不僅流暢生動、明白如話,而且也正如明代祁彪佳《遠山堂劇品》的評論:“腕下具千鈞力,將膩脂詞場,作虛空粉碎。”《雌木蘭》在語言特色方面,算得上是本色當行,“追躅元人”的代表作品。
劇中塑造的木蘭形象是美好動人的。其中也寄寓著作者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理想。徐渭參加過江南人民的抗倭斗爭,親眼看到過廣大婦女在這一斗爭中的杰出貢獻。他將這種認識及自古以來我國婦女所表現出來的勤勞勇敢善良和富于才智等優秀品質融注到劇中,著力歌頌婦女的聰明才智。他的劇作不僅描寫木蘭,而且提到秦休和緹縈。她們都是史有所載、可以考證的人物,言之鑿鑿,具有雄辯的說服力量,反映出作者對“女子無才便是德”,“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等封建教條和世俗偏見的蔑視和駁斥,表現了要求男女平等的進步思想。在“四權”統治特別加強的明代社會里,他這種對封建禮教的叛逆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上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
下一篇:戲曲名著·傳奇編·方成培·雷峰塔(第二十六出斷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