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diào)·清江引 野興(八首選七)·二
天之美祿誰不喜?偏則說劉伶醉,畢卓縛甕邊,李白沉江底,則不如尋個穩(wěn)便處閑坐地。
這首曲子用了歷史上劉伶、畢卓、李白等人的典故,說明這些高世之才嗜酒,放浪于形骸之外,不問世事,但還不如隱居起來好。開頭一句“天之美祿誰不喜”是一個反問句,說出了人心一般所向往的情況,豐厚的俸祿,世上沒有一個人不喜愛的,作者似乎也是喜歡能得到它。可是后面的四句卻不是順著第一句發(fā)展,而是說明“美祿”之不足取: “偏則說劉伶醉,畢卓縛甕邊,李白沉江底,則不如尋個穩(wěn)便處閑坐地。”偏偏只說劉伶,而不說“美祿”,因貪圖“美祿”潛伏著危險,因此劉伶常求一醉,以免災禍。《晉書·劉伶?zhèn)鳌氛f,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 ‘死便埋我。’其遺形骸如此”。晉朝畢卓盜飲鄰酒,以酒廢職。《晉書·畢卓傳》說,畢卓新蔡鲖陽人,字茂世。太興末為吏部郎,常飲酒廢職。鄰宅釀熟,卓至其甕間盜飲,為掌酒者所縛,明晨視之,乃畢吏部,即解縛。因與主人共飲甕側(cè),醉后始去。唐朝詩人李白蔑視權(quán)貴,縱情詩酒,被逐出翰林后,依族人當涂令李陽冰,死于當涂,初葬于當涂(今安徽省當涂縣)采石,即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白居易作《李白墓》詩,有“采石江邊李白墳”句。作者所以用了劉、畢、李三個人的典故,主要是為了突出飲酒求醉、不問世事,還不能避免災禍,而只有遠離社會,在山野獨處,才能免于殺身之禍的主題。由此也可見現(xiàn)實之黑暗和作者思想之苦悶了。
上一篇:中呂·陽春曲(二首)·姚燧|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中呂·朱履曲(十首選三)·二·|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