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西江月①·呂本中》
渺渺風吹月上②,濛濛霧挾霜回③。百年心事老相催。人在夕陽落外。
有夢常嫌去遠,無書可恨來遲。一杯濁酒兩篇詩。小檻黃花共醉④。
①西江,長江的別稱。 ②渺渺,云海無際。 ③濛濛,雨雪云霧迷茫的樣子。 ④檻,泛指欄桿。黃花,指菊花。
風風雨雨幾十年,感慨無限。作者借這首詞,從某些側面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慨嘆。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借景抒情。“渺渺風吹月上,濛濛霧挾霜回”。時間的腳步不會停息,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云海渺渺,波濤洶涌,風吹月上;煙雨彌蒙,寒霜層層,春去冬來。轉眼就是幾十年。“百年心事老相催。人在夕陽落外”。為了自己的理想,人們總是在不懈地努力,不停地追求。然而在奮斗過程中,衰老也一步步向人們走來,最終的結局是“人在夕陽落外”,轉眼就是百年。在此,作者借自然之景、人生之現實,寫出了顯而易見卻又十分深刻的道理。
詞的下片作者通過幾個片段,進一步抒發感慨,表達對人生的無奈。在人們還能做夢的年代,在還有夢可做的情況之下,常常認為時間對于自己而言是相當充裕,那些想要做的事,不必太著急,一切還有明天;盼望家書,然而卻無家書之時,就恨從心底生,怒從膽邊起。“有夢常嫌去遠,無書可恨來遲”。短短十二個字,在一“有”一“無”、一“去”一“來”、一“嫌”一“恨”之中,包含著作者對人生的看法,帶有普遍的哲理。“一杯濁酒兩篇詩”。反映了作者的無奈;“小檻黃花共醉”。在消極的思想意識中,也體現了詞人對人生的熱愛之情。
綜觀全詞,語言樸素,感情沉重,詞句中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中國古代詩歌創作中,歷來有很深的“夕陽”情結。例如李商隱《登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王實甫的《長亭送別》:“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呂本中的“人在夕陽落外”。夕陽作為詩詞中的一個意象,不僅代表了時間概念,而且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例如時光易逝、生命無多、死亡將至、懷鄉念人等等。詩人借助“夕陽”這一意象,來表現自己對宇宙、社會、人生的領悟,抒發自己的人生理趣,展現了中國古典詩歌中夕陽意象特有的審美意蘊。
●西江月,參見第95頁相關介紹。
●濁酒,古人釀米為酒,作乳色,故稱之為濁酒。“一杯濁酒”用的是“濁酒一杯”之典故。此典出自為人熟知的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下簡稱《書》)。《書》云:“今但愿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這里以“濁酒一杯”與“彈琴一曲”“親舊敘闊”“教養子孫”等等并舉,本意指和平宴安的家居生活。后之詩人遂屢征引,語及濁酒,每每用此典。如:陶潛《時運詩》:“斯晨斯夕,言息其廬……清琴橫床,濁酒半壺。”江淹《陶徵君潛田居》詩:“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
文如其人。呂本中的《西江月》雖然帶有很強的哲理性,但讀之使人感到沉悶。同樣是《西江月》,毛澤東的詞卻充滿了豪情,讀之讓人感到暢快淋漓。
西江月 井岡山
毛澤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西江月是極少數平仄韻混押的詞之一,毛澤東在這首詞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韻。
詞的上闋寫戰斗場面。“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展現了軍民備戰的氣勢,栩栩如生,為全詞的雄偉氣勢以及詞的結尾與紅軍的勝利作了鋪墊。黃洋界處在井岡山上很高的位置,從這里向下遠望各山頭,到處是紅軍迎風招展的戰旗;到處軍號高鳴、戰鼓齊奏。這是一幅多么壯觀的人民戰爭圖景啊!“敵軍圍困萬千重”。雖然敵人在數量上占了很大的優勢,把紅軍一層又一層地包圍起來,然而勇敢的紅軍戰士毫不畏懼,視萬千敵人如蟲蟻,“巋然不動”。
詞的下闋寫戰斗經過。“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這是紅軍戰勝敵人的原因。工農紅軍和全體井岡山群眾,團結一致,同仇敵愾,鑄成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森嚴壁壘”“眾志成城”與“巋然不動”前后照應,既顯得典雅雄壯,又韻味深長。“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作者形象地描繪了這次保衛戰,巧妙地嘲笑了敵人,有力地鼓舞了我軍民,同時與上闋軍民的備戰與巋然不動的情景照應,前后貫通,無懈可擊。
綜觀全詞,作者采用描寫加敘述、敵我對比等手法,將古詞、成語融在一起,使之景象宏偉,敘事清晰凝煉,感情豪邁,極富藝術感染力。
有夢常嫌去遠,無書可恨來遲。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上一篇:宋詞《蝶戀花·蘇軾》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西江月·蘇軾》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