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嗣綰《自錢塘至桐廬舟中雜詩》原文與賞析
劉嗣綰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
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
這是一首描寫景物的詩,是清代文學家劉嗣綰在從錢塘縣 (今浙江省杭州市) 至桐廬縣 (今浙江省內) 的舟中所寫。作者運用優美的比喻和精練的詩歌語言,抒發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開首兩句,運用比喻的手法,將沿途的青山綠水生活化、藝術化了。畫屏本是中國古代有一定經濟條件的家庭普遍擁有的一種富有情趣的生活用品,它的用途是分割室內空間,起到阻擋視線的作用。很多能工巧匠在它身上都花費很多心血,所以很多的屏風其本身的藝術和審美價值遠遠超出了實用價值。詩中將青山比喻為畫屏,是因為青山與畫屏有某些相似之處,都有阻隔視線的作用或特點,詩人把他對青山的感受用美麗的屏風體現出來,正是巧妙地將大自然的杰作與人類的杰作相對比,把壯麗的青山比喻為美麗的屏風,使讀者倍感親切與自然。同樣運用比喻的手法,詩人將一灣灣清澈的碧水比為一只只音色優美的古琴,水聲叮咚,清脆悠揚,不正是自然界的“巨琴”所奏響嗎?這兩句一動一靜,互相呼應,用的句式看似相仿,修辭方式相同,但并不給人以重復之感,原因就是詩人寫得“有聲有色”,令讀者滿目光明,滿心愉悅。并為下文抒發情感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鋪墊。
第三、四句,寫詩人對桐廬江青山綠水的高度抽象概括和由衷的贊美。“詩”本有聲,古代的文人逸士常常興來“吟”詩。如畫的青山雖然“吟”不得,但詩人卻從它們身上看到那深蘊的意境與詩歌大有相同之處。面對一道道青翠的山巒,仿佛展讀一首首意境深遠的詩歌,興味無窮。潺潺的流水如奏古琴,如鳥鳴囀,將它比成一幅幅美妙的畫卷落想天外,又比無生命的畫多出無限的盎然生機和情趣,令人心馳神往。而這如詩如畫的山山水水恰恰是在桐廬江上覓到的。
縱觀全詩,詩人將錢塘江畔的自然景色描寫得如詩畫般美麗壯觀。美麗的山山水水既似詩似畫,更賽過吟于口中的詩和繪在紙上的畫。全詩動靜結合,情景交融,可稱是一篇較優秀的山水景物詩。
上一篇:劉禹錫《自江陵沿流道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齊己《舟中晚望祝融峰》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