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雜劇編·王實甫·麗春堂(第三折)
金朝女真完顏部人樂善,精騎射,有勇略,自幼跟隨金主破戎平虜,滅遼取宋,因功遷升至右丞相 (四丞相)、管軍元帥之職。時值五月端午,皇上以歲稔年豐,四海升平,命在御花園召開射柳會,勝者賞錦袍玉帶,設筵宴賞。射柳比賽開始,監軍、右副統軍使李圭,搶先躍馬揚鞭,連發三箭,無一中的。群臣掩口竊笑。樂善上場,箭無虛發,滿場喝采。他得意洋洋,拜領御賜錦袍玉帶,入席暢飲。李圭嫉恨在心。次日,眾將帥奉旨到香山賞玩,李圭和樂善賭“雙陸”,發生斗毆。樂善一拳打掉了李圭兩顆門牙,李圭撒潑耍賴,又嚎又嚷,當夜哭奏皇上。樂善被削職,貶黜到濟南府為民。不久草寇作亂,皇帝下詔赦免樂善,命他率領原有部下兵將,迅速前去剿捕。草寇聞風,紛紛投降。樂善官復原職,賜黃金美酒,在麗春堂大擺筵席,熱烈慶賀。
(外扮孤上,詩云) 聲名德化九天聞,長夜家家不閉門。雨后有人耕綠野,月明無犬吠荒村。小官完顏女真人氏,自幼跟隨郎主,多有功勛,今除小官,在此濟南府為府尹。近聞京師有四丞相,因打李圭,如今貶在濟南府歇馬。想小官幼年間都是四丞相手里操練成的,不料今日到俺這里。這四丞相每日則在溪邊釣魚飲酒,我知他平日好歌舞,小官今日載著酒肴,攜一歌妓,直至溪邊與四丞相解悶,走一遭去。(下) (左相上云) 變幻者浮云,無定者流水。君看仕路間,升沉亦如此。自從四丞相打了李圭,圣人見怒,貶去濟南歇馬去了,不想圣人思起此人往日功勞,又值草寇作亂,今奉圣人命,著老夫遣使臣星夜趕到濟南府,取四丞相還朝,依舊為官。左右: 說與去的使命,小心在意,疾去早來。(下) (正末拿漁竿上云) 自從香山會被李圭所奏,圣人見怒,貶在濟南府閑住,老夫每日飲酒看山,好是快活也呵。(唱)
【越調斗鵪鶉】 閑對著綠樹青山,消遣我煩心倦目。潛入那水國漁鄉,早跳出龍潭虎窟。披著領箬笠蓑衣,提防他斜風細雨。長則是琴一張、酒一壺,自飲自斟,自歌自舞。
【紫花兒序】 也不學劉伶荷鍤,也不學屈子投江,且做個范蠡歸湖。一灘紅蓼,過兩岸青蒲。漁夫,將我這小小船兒掉將過去,驚起那幾行鷗鷺。似這等樂以忘憂,何必歸歟!
(云) 我暫停短棹,看一派好景致也。(唱)
【小桃紅】水聲山色兩模糊,閑看云來去,則我怨結愁腸對誰訴,自躊躇。想這場煩惱都也由咱取,感今懷古,舊榮新辱,都裝入酒葫蘆。
(云) 家僮,將漁竿來者。(孤引旦兒上云) 此女子乃有名歌妓,小字瓊英,談諧歌舞,無不通曉。今日將著酒肴,直到溪邊,與老丞相脫悶,走一遭去。瓊英,你到那里,好生追歡作樂,務要丞相歡喜。來到這里,左右人遠避者,喚著你,你便來; 不喚你,你休來。兀的不是老丞相在那里釣魚哩。(旦兒云) 咱則在他背后立著,看這老丞相釣魚。(正末唱)
【金蕉葉】撐到這蘆花密處,款款將船兒纜住。見垂柳風搖翠縷,蕩的這幾朵兒荷花似舞。
【調笑令】 我向這淺處,扭定身軀。呀,慢慢的將釣兒我便垂將下去,銀絲界破波文綠,可怎生浮蝣兒不動纖須。(旦兒云) 老爺好快活也。(正末做回頭科,唱) 我這里回頭猛然覷艷姝,可知道落雁沉魚。
(孤云) 小可聞知老丞相在此,特來與老丞相脫悶。將酒來。瓊英,你唱一曲者。(旦兒云) 理會的。(做唱科) (正末唱)
【禿廝兒】 可人意清歌妙舞,酬吾志美酒鮮魚,則這春風一枝花解語,似出塞美人圖便可妝梳。
【圣藥王】樂有余,飲未足,樽前無酒典衣沽; 倒玉壺,聽金縷,直吃的滿身花影倩人扶,我可也不讓楚三閭。
(孤云) 想老丞相在京時,那般畫閣蘭堂,錦衣繡褥,香車寶馬,歌兒舞女,那般受用快活。今日在此閑居,索是憂悶也。(正末唱)
【麻郎兒】昨日個深居華屋,今日個流竄荒墟,冷落了歌兒舞女,空閑了寶馬香車。
【幺篇】知他是斷與甚處外府,則落的繞青山十里平湖。駕一葉扁舟睡足,抖擻著綠蓑歸去。
(孤云) 老丞相也則一時間在此閑居,久后圣人還有任用。(正末云) 府尹,你不知,老夫為官不如在此閑居也。(唱)
【東原樂】 縱得山林趣,慣將禮法疏,頓忘發馬上燕南舊來路,如今揀溪山好處居。為甚么懶歸去,被一片野云留住。
【綿搭絮】 也無那采薪的樵子,耕種的農夫,往來的商賈,談笑的鴻儒,做伴的茶藥琴棋筆硯書。秋草人情即漸疏,出落的滿地江湖,我可也釣賢不釣愚。
【絡絲娘】 到今日身無所如,想天公也有安排我處,可不道呂望、嚴陵自千古,這便算的我春風一度。
(孤云) 老丞相,再飲一杯。(旦兒云) 妾與老丞相把一杯咱。(做遞酒科) (使命上云) 小官天朝使命,為四丞相貶在濟南府歇馬,如今草寇作亂,奉圣人的命,著小官直往濟南府,取他回朝,今日到此處,說他在河邊釣魚,不在家中,一徑尋來,兀的不是四丞相。左右,接了馬者。四丞相聽圣人的命。(孤云) 老丞相,天朝使命至也。(正末做跪科) (使命云) 圣人的命,將你前項罪盡皆饒免。今因草寇作亂,著你星夜還朝,將你那在先手下操練過的頭目每選揀幾個,收撲草寇,若收伏了時,依舊著你為右丞相之職,望闕謝恩者。(正末拜謝科) (使命云) 老丞相,恭喜賀喜 (正末云) 官人每,鞍馬上驅馳,辛苦了也。(使命云) 小官索回圣人話去。老丞相不必延遲,早早建功,以慰圣意。(正末云) 官人穩登前途。(使命云) 左右的,將馬來,則今日便回京師去也。(下) (孤云) 小官說是么,今日果來宣取老丞相復還歸職也。(正末云) 我去呵,我則放不過李圭那匹夫。(孤云) 老丞相,量那李圭何足道哉。(正末唱)
【拙魯速】我今日赴京都,見鑾輿。也不是我倚仗著功勞,敢喝金吾,其實的瞞不過這近御。我去處便去,那一個閑人敢言語。那無徒甚的是通曉兵書,他怎敢我跟前我跟前無怕懼。
(孤云) 老丞相臨行,有什么話分付小官者。(正末唱)
【幺篇】 我如今上路途,你聽我再囑咐。則要你撫恤軍卒,愛惜民戶,兄弟和睦,伴當賓伏。從今一去,有的文書,申到區區,再也不用支吾,你跟前,你跟前,敢做主。
(孤云) 老丞相到朝中,必然重用也。(正末云) 我去之后,則是辜負了這派好景也 (唱)
【收尾】 則我這好山好水難將去,待寫入丹青畫圖,白日里對酒賞無休,到晚來挑停看不足。(下)
(孤云) 不想天朝使命來,還取的四丞相往京師去了。瓊英,(旦兒云) 有。(孤云) 我與你將酒肴整備,再到十里長亭,與丞相送行,走一遭去。(詩云) 香山設宴逞粗豪,久矣閑居更入朝。不知此去成功后,李圭頭上可能饒。(下)
射柳會: 宋元時一種游戲,折柳環插球場,與賽者馳馬射柳,中柳即斷者勝。雙陸: 古時 一種游戲和賭博。類如下棋,有盤,刻劃兩門 二十四路。又有碼子、黑白各十五個,將碼子照一定格式放在盤上,雙方輪流擲骰子,按骰子的點數行走,白馬自右向左,黑馬自左向右,馬先出盡的一方為勝。傳為三國時曹子建所創。郎主: 古時外國國君及少數民族酋長的稱呼。歇馬: 閑住。劉伶荷鍤: 劉伶,晉人,縱酒放達,常乘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鍤相隨,謂曰:“死便埋我”。屈子投江: 屈子,即屈原,戰國時楚人,受讒遭貶,放逐江南,投汩羅江死。范蠡歸湖: 春秋時范蠡佐越王勾踐滅吳復越,功成引退,乘舟泛海不返。一說乘扁舟載西施隱于太湖。花解語: 即解語花。原是唐玄宗用來稱譽楊貴妃的話,后以此比喻聰明美貌的女子。“出塞”句: 漢元帝時畫師毛延壽為王昭君畫相故事。金縷: 即詞調金縷曲,又名賀新郎。倩人: 即仆人、書僮一類傭人。三閭: 屈原曾任楚三閭大夫,后遂以此稱屈。呂望、嚴陵: 呂望,即太公望,周初人,佐周武王滅殷,俗稱姜太公。嚴陵,即嚴子陵,名光,光武帝屢征不應詔,隱釣富春江。金吾: 即執金吾,漢代所設掌管京城治安的官,唐宗以來設金吾衛。
《麗春堂》大約作于元初大德年間,元滅金后遷都燕京,改名大都,并繼續揮兵南下,南宋偏安臨安。異族侵略者為鞏固政權,對人民進行種族鎮壓和殘酷剝削,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極為尖銳。身居大都的作者,對統治階級爭名奪利,爾虞我詐,貪污腐化,奢侈糜爛的現狀,深惡痛絕,正面揭露,勢不可能,只得借助雜劇這一當時盛行的藝術形式,敷衍金朝故事,表達他的孤憤。
此劇看似不脫歌頌帝王將相劇的老套,但從字里行間細加體味,可以領悟到它嘲諷腐朽統治,暴露丑惡現實的寓意。從第一折開始,作者借古諷今,用簡潔的詞句,揭示出統治階級奢侈享受的情景: 燕京街衢中“走輪飛鞚,車如流水馬如龍”,宮苑里“貝闕蓬壺一望中,五云樓閣日華東”,飲宴時“光祿寺醞江釀海,尚食局炮鳳烹龍”,為劇情發展拉開了帷幕。第二折中押宴官的道白說:“奉圣人 (指皇上)的命,如今八方寧靜,四海晏然,五谷豐登,萬民樂業,俺文武官僚同享太平之福。”第三折完顏女真人濟南府尹一上場先表功:“聲名德化九天聞,長夜家家不閉門。雨后有人耕綠野,月明無犬吠荒村。”好象在他們這班入侵者的“德治”下,中原大地真是雞犬不驚,國泰民安。然而,皇帝差人宣召樂善回京復職時卻說:“如今‘草寇’作亂,奉圣人的命著小官前往濟南取他 (指樂善) 回朝。”作者用明褒暗貶的方法,巧妙地揭露了統治者粉飾太平,鎮壓人民起義的真相,表達人民對侵略者的憤恨和抗爭。
作者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鮮明深刻。拿主角樂善來說,他道貌岸然,看似一派正氣,但實際上是一個恃功驕矜,飛揚跋扈,睚眥必報,鼠肚雞腸的假道學、偽君子。他覺得自己“幼年間苦爭惡戰,到得今日,非同容易”。如今當上了四丞相,理應盡情享受。他平日深居華屋,養尊處優,住的是畫閣蘭堂,睡的是錦裀繡褥; 出門時香車寶馬,玩弄著妓女歌兒。他在射柳會上那志得意滿,不可一世的神氣,充分顯示出他平日驕傲自大,目空一切的作風。他唱道:“非是俺賣蘊藉,夸強勇,端的是結束威風。”他夸他的將士“一個個躍馬揚鞭,插箭彎弓,他每 (們)那祖宗是斑爛的大蟲,料想俺將門下無犬跡狼蹤”。然而就在這個會上,搶先射柳的李圭,卻給他丟人現眼,出盡洋相。李圭是個甚樣人物呢?他自己介紹說:“我這官不為那武藝上得的,為我唱得好,彈得好,舞得好。”為此他得到皇帝的賞識寵信。這個人“也會做院本,也會唱雜劇,要飽一只羊,好酒十瓶醉,聽的去廝殺,躲在帳房睡”。這樣一個潑皮無賴,恰恰就是他這個右丞相兼元帥的監軍兼副統軍使。作者把這兩個人物的矛盾沖突,巧妙地安排在眾目睽睽的射柳盛會上露丑亮相,從而引起一場朝野注目的鬧劇,其構思是十分周詳而成功的。
樂善和李圭矛盾的觸發點,從現象上看是為了爭御賜錦衣玉帶,但實質上卻是爭寵奪權。樂善大權在握,盛氣凌人; 李圭則依仗皇帝寵幸并不把他放在眼里。在兩人賭雙陸中,樂善吆喝“我則要一個幺六”。李圭當眾譏誚他“你喝幺六就是幺六,這骰子是你的骨頭做的”?樂善怒斥:“這潑徒怎敢將人戲,你托賴著誰人氣力?”弦外之音,使人一聽了然。李圭挨打,哭奏皇上,樂善在這場斗爭中失敗了,這個必然的結果,給觀眾引來了無限的深思。
第三折是繼第一折端午節御園射柳起釁,第二折香山宴上賭博斗毆之后,寫樂善被貶到濟南府閑居,不久奉詔回京復職的一段情節。在這一折里作者不僅對樂善的內心復雜斗爭,對濟南的綺麗風光,描繪得深刻精采,而且情節轉折,引人入勝。此折一開始寫樂善裝著一肚皮委屈不滿、憂忿失望情緒到了濟南府,為了提防來自外界“斜風細雨”般的議論和指責,他“潛入那水國漁鄉”。出門時“披著領箬笠蓑衣”拿著釣竿去湖邊釣魚,以“消遣煩心倦目”。回到家里就喝酒撫琴,悲歌當哭,拔劍起舞。對樂善迫不得已,無可奈何的閑居生活,作者用“不學劉伶荷鍤,也不學屈子投江,且做個范蠡歸湖”的典故來對比嘲諷。樂善一向高官厚祿,養尊處優,而今驟然宦海失意,遭到打擊,隱居釣魚,看似韜晦,其實心不甘,無時不在冀圖東山再起,重整威風,報仇雪恨。他壓根兒不想學也學不到劉伶那種狂放豁達,糞土王侯,屈原那種憂國憂民,投江殉身的恬澹性格和博大胸懷,而只能向往范蠡居積致富,載上西施泛舟太湖的生涯。
“閑對著綠水青山”,“閑看云來去”,這兒連用了兩個“閑”字,好象樂善真個勘破世情,決心拋開一切是非得失,從此與人無忤,與世無爭,一心陶情于泉林之間,過著悠閑安逸的生活,因而慶幸已“早跳出龍潭虎窟”產生“似這等樂以忘憂,胡必歸歟”的想法。然而矯情做作,終究掩蓋不住他的內心苦悶,“自躊躇,想這場煩惱都也由自取”。無名的悵惘、悔恨,倏又涌上心頭,使他對“水聲山色兩模糊”,他“感今懷古”,憂思萬千,“舊榮新辱”吹不散的陰霾,驅不走的幽靈,困擾著他,他發出“怨結愁腸向誰訴”的哀嘆。面對貶謫流放的現實,他只有借酒澆愁,把所有的愁煩“都裝入酒葫蘆”。作者運用避實就虛的寫法,巧妙地揭去了樂善深藏心底的紗幕。
濟南府尹是樂善“自幼操練”,一手提拔起來的。他深知樂善“平日愛歌舞”,特地“載著酒肴,攜一歌妓,直到湖邊”給樂善解悶。閑居獨宿已久的樂善在釣魚中“回頭猛然覷麗姝”,像一頭餓狼見到它所垂涎的獵物一樣,發出了“可知道落雁沉魚”的驚呼。剛才滿肚子的煩惱憂愁,一下子變成興高采烈,熱情奔放。歌妓瓊英的嬌囀歌喉,裊娜舞姿,使他如癡如狂,丑態畢露。他一邊目不轉睛地欣賞著“可人意清歌妙舞”,一邊叫絕地贊嘆“酬吾志美酒鮮魚”。他稱譽瓊英的美貌宛如花前的楊玉環,打扮得賽過出塞的王昭君。他在酒色面前心旌搖亂,難以自持,直喝到醉態朦朧,滿身酒漬,軀體搖晃必須由書僮扶住才能坐穩時,口里兀自喃喃“樂有余,興未足”,催人給他再拿酒來。作者把樂善的丑態神情,刻畫得活龍活現,淋漓盡致,令人讀來如身歷其境,親見其人。
作者對樂善當時復雜的內心矛盾,起伏變化不定的揭示,并不到此為止。當濟南府尹見樂善在半醺狀態中唱出“我可也不讓楚三閭”時,用既是奉承,又帶同情的口吻安慰他說:“想老丞相在京時那般受用快活,今日在此閑居,索是憂悶”又觸起了對往日奢侈荒淫生活的回憶,壓抑不住久積心頭的憂悶,他惋惜“冷落了歌兒舞女,空閑了寶馬香車”。但在一個門生兼屬下的府尹面前,他又故作矜持,顯出一副滿不在意的神情唱出:“知他是斷與甚處外府,則落得繞青山十里平湖,駕一葉扁舟睡足,抖擻著綠蓑歸去。”這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心緒,還表現在他聽到濟南府尹說“老丞相也則是一時間在此閑居,久后圣人還有任用”。道出了他思想深處無時不在盼望,但卻缺乏信心時,他假惺惺裝恬澹地說什么“山林趣”、“禮法疏”、“懶歸去”,表示對仕途已感厭倦,老天爺既安排他來到這個“出落的滿地江湖”的好所在,他正好“揀溪山好處居”,過著姜太公、嚴子陵隱居垂釣的生活,盡情地“釣賢 (閑) 不釣愚 (魚)”。然而偽裝矯飾的面目,很快便被他自已撕爛了。在左丞相派來的使命傳達皇上召他回京復職的時候,他立即顯出原形,露出本相說“我去呵,我則放不過李圭那匹夫”。并毫無忌憚,不加掩飾地唱“我去便去,那一個閑人敢言語,那無徒甚的是通曉兵書,他怎敢我跟前我跟前無怕懼”。瞧那神情,不把李圭置之死地,簡直誓不罷休。作者將樂善心胸偏狹,偽善狠毒的秉性,用幾句話就揭露了出來。
樂善畢竟是善于玩弄權術的奸猾老手,他意識到剛才那番話,太不得體,有損丞相的風度。馬上又轉變語氣,擺出一副關心后進的面孔對濟南尹說你要“撫恤軍卒,愛惜民戶,兄弟和睦,伴當賓從”。并進一步明確示意“從今一去,有的文書,申到區區,再也不用支吾,你跟前,你跟前,敢做主”。這就把樂善這個角色的外在言行和內在本質,完整地、活生生地擺在觀眾面前。
這一折是全劇的重點,劇情發展寫得跌宕起落,一波三折,不愧一代劇作大家的杰出之作。至于文筆的纖麗,用字的精當,造句的簡練,也是值得人們擊節稱嘆的。如寫樂善棹舟泛湖時用“遶一灘紅蓼,過兩岸青蒲……驚起那兒行鷗鷺”。寫船行到蘆花密處時“見垂柳風搖翠縷,蕩的這幾朵兒荷花似舞”。寫停舟垂釣時“慢慢的將釣兒我便垂將下去,銀絲界破波文綠,可怎生浮蝣兒不動纖須”。動靜得宜,傳神如畫,這些都顯示出作者的文采功力。
上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康海·中山狼(第四折)
下一篇:古典名劇·琵琶記·義倉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