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藻
燕子將雛語夏深,綠槐庭院不多陰。
西窗一雨無人見,展盡芭蕉數尺心。
古人的“即事”、“漫興”、“隨感”之類詩詞大多觸景生情,有感而發。這首“即事”詩也不例外。原詩有二首,這是第一首。
頭兩句說:梁間燕子帶著雛燕學飛,呢喃之聲,象在告訴人們夏已深了。院子里雖栽有不少綠槐,但仍擋不住如火毒日,并不覺有多少陰涼。盛夏情景,借燕子呢喃道出;烈日灼人,由庭院少陰顯示。手法巧妙,不著痕跡。同時以動寓靜,燕語聲聲更襯出烈日下萬物無聲的靜謐。將炎熱難忍寫足,為下面兩句遇雨之欣喜作好了鋪墊。
后兩句說:忽然天降下一場雨來,頓覺涼爽不少,信步踱出屋外,只見西窗下原先卷縮著的芭蕉心此時全已展開。這兩句是詩的重心。語言輕快明朗,有一種跳躍美。“一雨”表明夏日陣雨,來去皆速。“無人見”與下句“芭蕉展盡數尺心”相接,無人見而我獨見,詩人又驚又喜之情溢于言表。古來詠芭蕉者都與愁字緊緊相連。如“夢短添惆悵,更深轉寂寥。如何今夜雨,總是滴芭蕉。”(呂本中《夜》詩)“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杜牧《雨》詩)。寫蕉心也與愁字相關。如:“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東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二首》)“芳心猶卷怯春寒。”(錢珝《未展芭蕉》)本詩中詩人讓芭蕉之心因雨展開,以比喻詩人舒展了的心府,體現出欣喜之情。這就一改前人詠熟了的“雨打芭蕉”或“芳心猶卷”等體現愁緒的老套,開拓了一個全新的意境,使人耳目一新。作為蘇軾以后,蘇派“最出色的”(錢鐘書語)詩人,其獨創精神于此可見一斑。
在古代,“赤日炎炎似火燒”的旱情,曾使多少志士為之心憂?而“普降甘霖濟眾生”的好雨,又使多少詩人為之雀躍?汪藻多年就任地方官,深知農民疾苦。汪藻友人孫覿說汪詩“興微托遠”,清初呂留良說:“汪詩高華有骨,興寄深遠。”(《宋詩鈔·浮溪集序》)可以想見,詩人對夏雨的欣喜決不僅限于減暑納涼這一點上。古人的許多“即事”詩自有其本事可稽,可惜對汪藻此詩的本事已無案可查。不過,單就此詩顯示出來的嫻熟新穎的藝術手法,也就足以引起我們的注意和重視了。
上一篇:《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后催租行·范成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