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王丞僧孺》言情贈友詩歌
首夏實清和①,余春滿郊甸②。
花樹雜為錦③,月池皎如練④。
如何當(dāng)此時,別離言與宴⑤。
留襟已郁紆⑥,行舟亦遙衍⑦。
非君不見思,所悲思不見。
謝脁是南朝蕭齊時代的著名文士,是“竟陵八友”之一,也樂于從政。但在蕭齊立國的二十三年里,政治上的篡和亂,連續(xù)不斷,謝脁在政治斗爭的夾縫中生活,常常感到憂郁和苦悶。王僧孺是謝脁在竟陵王西邸時的文友,王僧孺雖未列為“竟陵八友”之一,但亦參與西邸文會。當(dāng)謝脁離京赴宣城出任太守時,王僧孺設(shè)宴為謝脁送行。謝脁告別僧孺,登舟西行,于舟中寫了這首《別王丞僧孺》詩。
詩的開頭四句寫別離的時令,是春末夏初,是用自然景物烘托突出的。“首夏實清和,余春滿郊甸”兩句,寫初夏之時,整個宇宙充滿著清和之氣,何況在水池旁邊,就更使人感到清新舒暢,融和圓潤,而留存的春光仍灑滿了近郊遠野。這是對春末夏初季節(jié)的總體感受。接著兩句是把春末夏初的景色具象化:“花樹雜為錦,月池皎如練。”遠處開著花的樹木一眼望去恰如組合編織成的錦繡,近處月光照臨著的池水潔白得如白色的熟絲。這些景象是宴會時所見,不僅有遠近之別,而且有時間上的差距,“花樹雜為錦”乃白天所見,“月池皎如練”是入夜所見,表明餞行宴會進行得久,別情難敘,依依不舍。所以滿郊甸的春光,濃郁的清和之氣,不僅是詩人興會所致,同時也是彼此友情的外射,融入客觀景物之中,客觀景象飽和著濃郁的友情。景物描寫中蘊含豐富感情,這是中國古典詩歌傳統(tǒng)藝術(shù)手法之一。《詩經(jīng)·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就是流傳千古的名句。魏末詩人阮籍《詠懷詩》 第一首的“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在描寫的客觀景物中,也蘊含著詩人的“孤號”、“悲鳴”之情。謝脁的描寫山水景物之詩,較之前代描與山水的著名詩人謝靈運,更富于情意。他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的“白日麗飛薨,參差皆可見。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諸句,是對京邑春光的贊頌,同時飽和著無限的去國懷鄉(xiāng)之情。本詩首四句,即采用與此相同的藝術(shù)手法,唯所蘊含之情乃無限濃郁的友情。
“如何當(dāng)此時,別離言與宴”,在結(jié)構(gòu)上起過渡作用,把時令景物的描寫同末四句的直接抒情連接起來,同時也補明了前四句所寫景物乃離人眼中景物,所以蘊藏著離人的情懷。
末四句“留襟已郁紆,行舟亦遙衍。非君不見思,所悲思不見”,是直接抒發(fā)友情。在詩人的眼里,送行者的情懷已經(jīng)憂思縈回,而自己這位遠行者的難舍之情當(dāng)更甚十倍。遠行人的行舟在江水上飄蕩搖曳,正是遠行人的感情在起伏翻騰。這感情不是別的,而是對“君”的思念,不止是思念,還悲不自勝,所悲的是思而不見了。首四句的思友之情是含蓄的,末四句的思友之情是直抒的,含蓄顯示出濃厚,由于思念而悲不自勝,直抒之情也是濃厚的。
注釋
①首夏,初夏。實: 充滿。②余春: 留存春光。郊甸: 郭外曰郊,郊外曰甸。③花樹: 開著花的樹木。雜: 相交組合。④練: 白色熟絲。⑤言: 語助詞。⑥留襟: 送行者的情懷。郁紆: 憂思縈回。⑦遙衍: 同搖曳,飄蕩。
上一篇:《別敬侍郎》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別薛升華》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