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朝天數換飛龍馬,勒賜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西施宜笑復宜顰,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
天寶元年(742),李白因詩名傾動朝野,被唐玄宗召見,供奉翰林。開始時玄宗對他比較信任,后來遭到讒毀,玄宗對他逐漸疏遠,僅將他當作弄臣看待。李白滿腔怨憤,寫成這首《玉壺吟》,時間大約在天寶二載(743)秋。再過半年,到天寶三載(744)春,他就被迫離開了長安。
此詩題為《玉壺吟》,是用了兩重典故:曹操《步行夏門行》中有幾句是傳誦千古的警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簡勁形象的語言,精當貼切的比喻,抒寫他晚年對時光流逝的慨嘆和至老不衰的雄心,感人至深。東晉大將王敦(字處仲)也特別欣賞這四句,據《世說新語·豪爽》記載:“王處仲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李白既有感于曹操的佳句,又贊賞那王敦的軼事,聯系自己在翰林的處境,發而為詩,題為《玉壺吟》,是為了抒寫他怨憤難平的心境。
開篇就將曹操、王敦的佳句軼事凝成“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兩句,意思是說,象曹操與王敦這兩位古人,在政治上已經建立了巨大的功業,他們到了晚年,尚且壯心不已,為迅速流逝的時光而浩嘆;而詩人自己這時也已經四十三歲了,功業上卻一事無成,遭到小人的譖毀,天子把他當作弄臣看待,想起日月不居,壯志蹉跎,不禁悲從中來:“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三杯落肚,拂劍起舞,舞影婆娑,秋月朗照,更增加了凄涼感傷的情味,一邊高聲吟誦“烈士暮年”的詩句,一邊象王處仲那樣用玉如意敲擊唾壺,以發泄心中的悲哀,禁不住淚水滾滾而下。這四句由于抓住了典型情緒和動作,為全詩創造了一個悲憤的氛圍,給全詩定下了基調。
李白的詩歌,在情緒的轉換和情節的安排上,常常大起大落。“鳳凰初下紫泥詔”以下六句,從悲憤的情緒深谷突然躍上得意的情緒頂峰:天子征召的詔書一下,李白立即平步青云,玄宗“降輦步迎”,“御手調羹”,極盡寵渥之能事。那時候,“揄揚九重萬乘主”,對天子感恩戴德,竭盡忠誠;“謔浪赤墀青瑣賢”(謔浪,調侃戲謔;赤墀,御前的赤色臺階;青瑣,皇帝宮門上的青色連瑣花紋;形容相處的都是能接近天子的大臣),對大臣調侃戲謔,不在眼中。唐朝制度,學士初入,例借飛龍馬。如今,玄宗對李白特別優厚:上朝的時候,幾次換乘內廄最好的飛龍馬,賞賜最最貴重珊瑚白玉鞭。按照常情,受到帝王如此優渥的接待,李白應當心滿意足了,但他畢竟不同于那些追名逐利的齷齪小人。他之所以寄希望于唐玄宗,是企圖實現他兼濟天下之大志,而“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這是李白最感到痛心的事。漢朝的東方朔,人們以為他不過的一個弄臣,實際上,“小隱隱林藪,大隱隱朝市”(《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東方朔是一個胸懷大志的隱者。《史記·東方朔傳》記載他有一次喝醉了酒,“據地歌曰:陸沉于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蘆之下。謫仙是賀知章送給李白的雅號,因為李白的風度、神采與眾不同,所以賀知章初次與李白見面就稱他為天上謫仙人,李白也頗以這個雅號自負。李白把自己比成是胸懷大志隱于市朝的東方朔,可是世人一點也不了解他,竟然將他當作弄臣,后來連玄宗也受了小人的挑撥,把他當作弄臣,這是詩人感到最最痛心疾首的事。所以,這兩句詩,又使情緒陡然跌進了深谷。“文似看山不宜平”,這種情緒上的大起大落,大大增加了詩歌的內蘊和感染力,是運用得非常成功的。
最后四句,詩人運用傳統的比興手法,以美女自喻:“西施宜笑復宜顰,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詩人自信自己有西施一樣的天生麗質,或笑或顰無施不可,也就是說自己有兼濟天下蒼生、搞好政治的宏才大略,但自己并不執著地追求功名利祿,或從政,或隱居,亦無施不可。而那些胸無大志的庸人,僅僅只從形式上去模仿詩人的放浪行為,簡直象丑女效顰一樣地可笑。更可恨的是那些才華遠遠不如自己的齷齪小人(即妒殺人的宮女),卻心懷嫉妒,惡言中傷,因此,盡管君王愛才(即君王雖愛蛾眉好),自己仍然遭到排擠打擊,這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統觀全詩,詩情幾起幾落:先是擊壺吟詩,舞劍流涕,情緒悲憤低沉;接著回憶玄宗的優禮,青云得意,情緒一下子高昂起來;忽又轉入慨嘆世人不理解東方朔式的朝隱,誤把自己當成天子弄臣,情緒又一下子低落下來;再將自己比成西施,自視極高而抹倒效顰丑女,情緒又高昂起來;最后又歸結到君王雖有愛才之意,而小人讒言殺人,又回歸到開頭悲憤低沉的情緒之中。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云:“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如兵家之陣,方以為正,又復是奇,方以為奇,忽復是正,出入變化,不可紀極,而法度不可亂。”李白此詩,完全達到了姜夔所要求的境界。 (姜光斗)
上一篇:《玉臺體(三首)·權德輿》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玉階怨·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