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濆·隴頭水》原文與賞析
于濆
行人何徬徨,隴頭水嗚咽。
寒沙戰鬼愁,白骨風霜切。
薄日朦朧秋,怨氣陰云結。
殺成邊將名,名著生靈滅。
于濆在晚唐是很有特色的詩人,雖然他留存的作品不足五十首,但是無論是思想價值或是藝術價值都有其可取之處,以至清代詩論家賀裳說:“晚唐人詩,余最喜于濆……” (《載酒園詩話》) 這是有道理的,不只是他個人的偏愛。于濆寫了不少邊塞詩,充分體現著晚唐邊塞詩歌的特色。于濆的邊塞詩已經沒有盛唐時期邊塞詩那種豪放浪漫的氣魄,它轉入了沉痛的揭露,充滿了絕望和悲哀。
這首《隴頭水》刻劃了一幅凄厲悲涼的邊塞景象。全詩從出征行人的神態寫起,“徬徨”一詞寫出他們凄凄惶惶、四顧不知所之的神態。接下去用擬人化的手法,寫隴河流水潺潺,似人在嗚咽抽泣,給畫面涂上哀戚的氣氛,以襯托行人凄惶的心境。
中間四句詩人調動多種藝術手法,直接描繪邊塞的情景。晚秋季節,日色淡薄,沙場籠罩在一片昏暗朦朧之中;天空中積聚朵朵烏云,好象是人們的怨氣凝結起來的。寒沙莽莽,戰鬼如在其中發愁;白骨累累,風霜凜冽,如切肌膚。這里,“寒沙”、“戰鬼”、“白骨”、“風霜”、“薄日”、“怨氣”、“陰云”、“朦朧”等色彩黯淡、愁慘情調十分濃重的意象,組成了一幅幽冷、悲慘、凄厲的藝術畫面。而征人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戍守、征戰,生活之艱苦,心情之壓抑悲痛是不難想見的。
如果于濆這首詩只寫到這里,充其量就只是一幅情景交融的邊塞圖象而已。但這首詩高明之處在于,前面六句反復點染,極盡刻畫情景之能事,為的是烘托出“殺成邊將名,名著生靈滅”這一深刻的主題。這一主題的出現,就使前面層層渲染的情景得到升華,具有深刻的意蘊。多少士兵在艱苦的環境里戰斗,在戍邊戰爭中殺人或被殺,乃至沙場上白骨累累,戰死的鬼魂哀怨結成愁云……這一切都為什么呢?都是為了邊將的功名;將軍的功名,就是建立在無數生靈涂炭的基礎上的。于濆對邊塞這種現實的揭露抨擊是尖刻的。晚唐詩壇上比于濆稍后的詩人曹松“一將功成萬骨枯”,張蠙“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功。”同于濆所揭示的主題是相似的;但曹松、張蠙寫的是“內戰”——黃巢起義戰爭中的情景,于濆寫的是邊塞生活,背景更加開闊宏大,因此更具悲劇意味。
上一篇:《韓偓·醉著》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