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渠·少年游》原文賞析
即 事
雨過重陽,柳橋月小,殘雁送新涼。幾日晴川,三旬沙市,無夢聽更長。
秦箏寫盡離人意,風急近瀟湘。嶺接吳云,江連越水,畢竟是他鄉。
魏學渠一生游宦,萍蹤天涯,歷官四川、江西、湖北等地。羈旅之愁、故園之思,是他詩詞中常見的題材,此闋亦為羈旅之作,從詞中 “晴川”、“沙市”、“近瀟湘”的行程順序看,或系其早年赴成都幕僚,舟行途中所寫,詠詞調名本意; 題曰“即事”,乃即眼前景物心情而命筆,截取的是旅途生活的一個片斷感受。
詞從舟岸景色入篇。“月小”,表明時間,“重陽”,表明時令,“柳橋”,詞人舟泊處。重陽節,風風雨雨是其特點,“滿城風雨近重陽” (宋潘大臨詩),“重陽節近多風雨” (辛棄疾《踏莎行》),都是前人名句,但魏詞對風雨未作實寫,只是說“雨過重陽”,讀者卻可以感受到深秋雨后,浸徹天地間的那種蕭瑟、凄惻的氣氛。而婆娑搖曳的柳影,與朦朧清冷的月輝,再加上夜空中偶有失群的大雁(殘雁)飛過,幾聲凄厲的鳴聲,使羈人心中一個冷顫,感到無比的凄涼,好似“殘雁”“送”來的。“送”字煉得極精當。況周頤認為: “起處不宜泛寫景,宜實不宜虛,便當籠罩全闋。” (《 蕙風詞話》卷一) 此闋入篇寫景,便有“籠罩全闋”之妙。“幾日”三句,由景移寫人,回憶行程羈愁。“晴川” ,借指湖北漢陽,唐崔顥有“晴川歷歷漢陽樹” (《黃鶴樓》)名句,“沙市” ,又名沙頭市,屬湖北江陵縣。兩地都在長江岸邊,是舟行入蜀必經的大埠。“幾日”、“三旬”,言行程的漫長。古時行舟長江,甚為不便,常會被困,一滯數月。詞人當亦然。這漫長枯寂的旅途夜晚,詞人是怎樣度過的呢?“無夢聽更長”,五個字概括盡了日日夜夜的愁苦心境。宋呂本中有一首寫重陽節旅途生活的《南歌子》詞,下片云: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魏詞似本于呂詞,而更為簡約精煉。
下片寫思鄉。“秦箏”句由上片“無夢”而生,言夜半聞箏。角度變換,由出神追憶回到現實舟中凝神傾聽。箏,相傳秦時蒙恬所造,故稱“秦箏”; 箏聲哀怨,又稱“哀箏”。夜半人靜,不知從何處飄來陣陣凄怨幽惻的箏樂,如泣如訴,描摹盡了離人羈客的愁苦心意。“風急近瀟湘”,又寫風急舟速,突兀相承,似意不關聯,暗中卻巧妙地將秦箏與湘妃挽合一起,箏聲恍然如從湘江底發出,暗含“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劉禹錫《瀟湘神》)意。夜半箏聲由此蒙上一層夢幻般的神話色彩,顯得迷惘、神秘,客子離人的思鄉之情也遂被襯托得十分凄惶悲涼。三四兩句接寫舟中觀景: “吳云”、“越水”指詞人家鄉的山水; 魏學渠家居嘉善,乃吳越故地。思鄉情急,抬望遠方月下山水,詞人想到山水的那邊就是夢縈魂系的故鄉,這重重迭迭的山連接著家鄉的山,這漫長悠遠的水連接著家鄉的水,“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峰翠。”(宋謝逸《千秋歲》)對眼前山水自然生出一種親近感。至此,詞人思鄉之戀如有所慰,仿佛得到了一種解脫。其實,這是一種欲抑先揚的手法,結拍“畢竟是他鄉”,一聲沉重的感嘆,突然一個轉折,把思鄉之情推入了無限憾恨的深淵,擰作一個千手難解的情結。虛字“畢竟”,以入聲轉折,語氣逼仄,聲情畢現,力度很大,咀嚼之際,竟把詞人的羈愁鄉情傳注入讀者的心靈深處,同喚起一種莫名的惆悵意緒。“填詞結句,或以動蕩見奇,或以迷離稱雋。” (清沈謙《填詞雜說》)此闋結句,深得此法。
上一篇:《岳驥·小重山》原文賞析
下一篇:《陳維崧·師師令》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