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業(yè)·沁園春》原文賞析
觀 潮
八月奔濤,千尺崔嵬,砉然欲驚。似靈妃顧笑,神魚進舞; 馮夷擊鼓,白馬來迎。伍相鴟夷,錢王羽箭,怒氣強于十萬兵。崢嶸甚、訝雪山中斷,銀漢西傾。
孤舟鐵笛風清,待萬里乘槎問客星。嘆鯨鯢未剪,戈船滿岸; 蟾蜍正吐,歌管傾城。狎浪兒童,橫江士女,笑指漁翁一葉輕。誰知道、是觀潮枚叟,論水莊生。
我國沿海潮汐,以錢塘海潮最為壯觀。每年農歷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潮勢洶涌奔流,比平時大潮更為奇特。歷代文人多有歌詠。蘇軾《八月十五看潮五絕》、辛棄疾《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詞,皆膾炙人口。作者這首《沁園春·觀潮》,也是傳誦一時之作。
此詞約作于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仲秋,距作者由京城南歸約近一年。上片首三句,寫奔潮洶涌呼嘯而來的雄偉氣勢。作者觀潮,正當八月,潮頭有如千尺嵬峨的山峰,突然驚走,潮聲訇然巨響,如崩崖裂壑之轟鳴,使人驚神動魄。次四句寫潮來之時,波濤翻舞,白浪噴激的神奇景象。在滔滔滾滾的浪濤中,仿佛靈妃顧我而笑,凌波妙舞; 神魚飛躍,巨鱗插云。又如馮夷擊鼓,潮頭之上,時見素車白馬翩然來迎。這四句連用奇妙的比喻,生動形象,其用典又莫不與潮水相關。“靈妃”,即宓妃,本為洛水女神。“馮夷”,又名冰夷,本為河神,或稱河伯。曹植《洛神賦》有“馮夷擊鼓,女媧清歌”之句。枚乘《七發(fā)》形容廣陵曲江波濤有云: “其少進也, 浩浩溰溰, 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作者通過觀潮的實際感受,把許多神奇的想象和傳說,都集中到筆端,構成一幅美妙而奇麗的圖畫,令人嘆為觀止。接著又以“伍相鴟夷”等三句表明如此大潮,要有怎樣強大的威力,才能使怒潮為之震懾呢?相傳伍相蒙冤而死,死后被吳王盛以鴟夷而浮之江。( “伍相”,即伍子胥。“鴟夷”是革囊。) 終因他的冤抑之氣,激起海門大潮。伍相能激起狂潮,自然能把潮水制服。錢王,指錢镠,他是五代十國時吳越開國的君王,曾經興筑海塘以遏怒潮,在修筑海堤的進程中,曾派人造三千羽箭,在疊雪樓命水犀軍駕五百強弩,猛射潮頭,迫使潮水趨向西陵而去(西陵,今西興渡)。可見伍相鴟夷的冤抑,錢王射潮羽箭的威勢,恐怕比十萬水犀軍的威力還要強大得多啊! 然而伍相錢王已成歷史人物,有關他們的傳說也無從見證,而錢塘海潮卻千秋不改壯觀,又怎能不教人驚嘆潮水的威猛呢! 詠嘆至此,作者以三個短句總寫看潮所得的感受: “崢嶸甚、訝雪山中斷,銀漢西傾”,多么雄偉啊! 簡直使我驚訝雪山在崩斷,銀河之水全都向西傾瀉了。詞寫怒潮奔盈的景象,可謂淋漓盡致。
下片寫觀潮以后的遐思,以及諸種雜感。作者掉轉筆鋒,分三層落墨。“孤舟鐵笛風清”兩句,寫看潮之后,作者回到孤舟之中,時已傍晚,在風前橫吹鐵笛,清興悠然(鐵笛,笛管用鐵制成,音響清越) 。想到從前有人乘槎浮海的故事,自己也多年懷有遠游域外的志向,因而很自然地寫出“待萬里乘槎問客星”的句子。槎,即木筏。神話傳說: 天河邊通海,有個住在海邊的人,常見每年八月海上有槎來,他就登槎到達天河,正巧遇到牽牛、織女。回來之后問術士嚴君平,嚴說: 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牽牛宿,正是此人到達天河之時。詞中所謂“問客星”,正用此典。孔子曾經說過: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論語·公冶長》)“桴”是槎之小者,可見孔子當年,也曾動過乘槎浮海的念頭。詞人想乘槎遠游,也是有根據的呢。第二層“嘆鯨鯢未剪”四句,慨嘆此刻海波未靖,只怕遠游之志難以達成。“鯨鯢”皆鯨類,它們是水族中的兇猛者。《吳都賦》有“長鯨吞舟,修鯢吐浪”之句。“剪”,指剪除。此處喻指戰(zhàn)亂未平。“戈船”是戰(zhàn)船。“戈船滿岸”是說:錢塘江口一帶多有巡邏的船艦,可見海防還很吃緊。而此時海上明月已生,杭州滿城歌管的聲音,隱隱可以聽到,人們已在歌舞升平了,可誰又知道我此時的情志呢?第三層六句,寫自己此游,涼笠輕衫,有似江上的漁父,以致“狎浪兒童,橫江士女”,竟至指著我乘坐的一葉扁舟說: 這打魚的老頭兒也有興致前來看潮呢! “狎浪兒童”,指慣于和潮水打交道的弄潮兒; “橫江士女”,指乘著畫舫前來觀潮的游客。他們怎能知道我還是個觀潮的枚叟,論水的莊生啊! 枚叟,指枚乘。枚乘在《七發(fā)》中,有觀潮廣陵的記載,上片已經引過。莊生,指戰(zhàn)國時期的莊周。《莊子·秋水篇》河伯一節(jié),為論水之文。這幾句在詼諧中寓有情致。作者深喜此游不為人知,因此在觀潮前后,思想上悠然自得,心情比較開朗。下片之“待萬里乘槎問客星”句,著重道出自己在飽嘗世味以后的意愿,雖然未必能實現,但被人呼為“一葉漁翁”,遠比人們呼為“吳祭酒”要愜意得多。因此,詞的結筆,實為會心一笑之后所得的佳句。
梅村詞長調豪放,有神似東坡之處。這首《沁園春·觀潮》,于豪放見駿逸之氣,縱筆所之,自然瀟灑。下片筆墨開拓,不拘泥于從看潮著筆,而所抒之感,皆與海上情事有關,使人讀后,深覺有“柳暗花明”之妙。
上一篇:《白樸十首·沁園春》原文賞析
下一篇:《王鵬運·沁園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