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詩歌·楊萬里·初入淮河(四首選三)》鑒賞
楊萬里
其 一
船離洪澤岸邊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干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其 二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
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其 三
中原父老莫空談,逢著王人訴不堪。
卻是歸鴻不能語,一年一度到江南。
這是楊萬里晚年作品,時年六十三歲。光宗(趙惇)紹興元年(1190),楊萬里時任秘書監奉派去迎接金朝派來的賀正使(祝賀新年使節)裴滿余慶等。在北行途中,楊萬里賦詩不少,這組詩正在其中(見《朝天續集》),原四首,此選三首。
淮河,是“紹興和議”中規定的宋、金兩方的分界線。當時朝中主和派得勢,抵抗侵略、光復中原的意愿受到壓抑,故詩中感慨甚深,多郁悶之氣。
* * * *
現就選讀三首,分別加以簡要詮釋——
第一首,寫入淮心境
洪澤,即洪澤湖,位于江蘇北部,與淮河相通,詩人由北行入淮河。他說,進入淮河,心境不佳。為什么? 因為,現在的淮河是宋、金兩方的邊界,而北宋時,遼宋是使者還能“年年相送桑干上”(蘇轍《渡桑干》)。如今,兩河之間大塊宋土,都已淪為敵國疆域,“中流以北即天涯”。憶起這中原淪亡之痛,心境當然不佳。中流,此指河流之中軸線,非“中游”之謂。桑干,即桑干河,永定河之上游,源出山西北部朔縣之管涔山,經河北入官廳水庫,長364公里。因為此水常于桑椹成熟之時干涸,故命其河為“桑干河”。
第二首,寫因景興慨
進入淮河后,首先映入詩人眼簾的景象是:兩方船只相背而馳,淮水中的波痕雖然相交相接,但不能相通。因為“和議”規定,以淮水江心為界,中流以北為金,以南為宋。此后,同一河水,共涌波濤,卻難以交流相通,一切都人為地隔絕了。如今,只留下水面上翱翔的灰鷗與白鷺,不受這個約束,能夠自由地南來北往任意飛舞。各背馳,各自朝相反方面行駛。波痕交涉,即水波交叉。這一首承上而來,因觸景而興慨,雖然藏鋒不露,但嘆喟良深,甚為感人。
第三首,寫中原父老向往
中原父老,此指淪為金土的黃河流域的老百姓。莫空談,是指中原父老的訴說,其實無補于事,因朝廷根本無意北伐。王人,皇帝之使節。《春秋》三傳中常用這個稱謂。訴不堪,指訴說不能忍受的金朝壓迫之苦。前二句是說,中原父老見到南來的天子使臣,就如遇上了親人,滔滔不絕地訴說起自己的苦難。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南宋使臣不能直接與遺民通話。這是詩人的想象與愿望,并非真事實錄。對于中原人民的向往,此雖非真事,但卻是實情,后二句是說,可幸的是“歸鴻”尚能一年一度地南來,原望它能傳達彼此之情意,可是,十分遺憾鴻雁總因不能言語,而未能代為傳達中原父老的故國之情。詩人就是這樣地把南北雙方人民的懷念之情與痛苦之悲,盡情地“訴說”了出來。
* * * *
以下,順便說一說楊萬里其他方面的一些有關問題。
一、楊萬里的詩論主張
他作詩主張師法自然,提倡推陳出新,反對皈依前人、閉門覓句,不喜“資書以為詩”。他自述學詩的經過是:“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后山(陳師道)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于唐人。……戊戌作詩,忽若有悟。于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后欣如也。”(詳見《江湖集》、《荊溪集》自序)于是,他就“步后園,登古城,采擷杞菊,攀翻花竹,萬象畢來,獻余詩材”,從此詩路通達。這就是說,從題材上,他盡量向大自然擷取和吸收。認為“山中物物是詩題”,“無山安得詩”?“不是風煙好,何緣句子新”。在語言上,認為過去江西派那種“點鐵成金未足靈”,“學詩須透脫,信手自孤高”、“君看醉中語,不琢自成文”。他還提出:“山思江情不負伊,雨姿晴態總成奇;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這些主張都在自己中、后期詩歌創作實踐中得到了體現。他力避“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從而建立起一種新鮮活潑、瀏亮、風趣的“誠齋體”詩歌,在改變宋詩風格上作出了貢獻。
二、楊萬里的詩史地位
后世一般都知道“宋中興四大詩人”,是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和陸游等四位。其中“楊和陸聲名尤其大,儼然等于唐詩里的李白和杜甫。”(錢鐘書語)其實,起初,楊萬里的位置是由蕭德藻(字東夫,號千巖居士)占著,后來才去東夫,補以誠齋。據清人沈德潛云:
南渡后詩,楊廷秀 (萬里) 推尤、蕭、范、陸四家,謂尤延之(袤)、蕭東夫 (德藻)、范致能 (成大)、陸務觀 (游) 也; 后去東夫,易以廷秀,稱尤、楊、范、陸。
( 《說詩晬語》 卷下)
為什么會有這個變化,“后去東夫”呢?據元人方回在《跋遂初尤先生尚書詩》中說:
宋中興以來,言治必曰乾、淳,言詩必曰尤、楊、范、陸,其先或曰尤、蕭,然千巖 (蕭之號) 早世不顯,詩刻留湘中,傳者少,尤、楊、范、陸獨擅名天下。
其實,后來公推的尤、楊、范、陸四家,論其成就必有大小,評其詩質各有短長。對此,現代著名學者錢鐘書有一個很好評論。特節錄于下:
他 (指尤袤) 的詩集已經散失,……流傳下來的詩都很平常,用的詞藻往往濫俗,實在趕不上楊、陸、范的作品。
楊萬里的主要興趣是天然景物,關心國家的作品遠不及陸游的多而且好; 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也不及范成大的多而且好……。他的詩很聰明、很省力、很有風趣,可是不能沁入心靈……。
元末明初,他 (范成大) 的 《四時田園雜興 (六十首)》 已經公認為經典作品,……不但是他的最傳誦、最有影響的詩篇,也算得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
范成大的風格很輕巧,用字造句比楊萬里來的規矩和華麗,卻沒有陸游那樣勻稱妥貼……。楊萬里和陸游運用的古典都好,一般還是普通的,他就喜歡用些冷僻的故事成語。
( 《宋詩選注》)
對于陸游,錢鐘書除了在評議其他幾家時已側面涉及之外,還對其正面作了評價,請參見本書“陸游詩解”部分,此不贅述。
上一篇:《兩宋詩歌·王十朋·出郊勸農八絕(選五首)》鑒賞
下一篇:《遼金元詩歌·王冕·勁草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