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天時不如地利章》原文與翻譯、賞析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環而攻之而不勝③。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④,兵革非不堅利也⑤,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⑥,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國不以山谿之險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⑩。寡助之至(11),親戚畔之(12);多助之至,天下順之(13)。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14),戰必勝矣。
【鑒賞】 《天時不如地利章》的中心論點既不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不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只是文章的兩個分論點,其中心論點是“仁者無敵”,是“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文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提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分論點,然后用兩個層次分別論證。“三里之城”七句,論述“天時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六句,論述“地利不如人和”,從而得出 “人和”是第一重要的因素。其論證方法有例證法,以攻城為例; 有反證法,以“戰而不勝”,“委而去之”,從反面入手; 有比較法,用 “天時”、“地利”、“人和”作層遞式比較,用小城“攻之不勝”,高城“卻委而去之”作對比。第二部分闡發引申,提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分論點,“道” 即仁道,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人和”,才能“多助”,才能“天下順”、“戰必勝”,從而得出 “仁政無敵” 的結論。其論證方法有正、反對照法,以 “得道” 與 “失道”對比,“多助” 與 “寡助”對比,“天下順” 與 “親戚畔”對比,在正、反對照中,層層推衍,有很強的邏輯性。
全文前一段說理,后一段申發; 前一段為因,后一段為果。并且全文由一系列因果句群組成,前呼后應,順理成章,一氣呵成。語言簡潔明快,句式錯綜多變,層遞、并列、對偶、對比、排比、頂真等方式交替使用,并且駢散間行,奇偶相配,氣勢奔走流暢,讀之上口,如行云流水,聽之悅耳,如金聲玉振。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而 “民本” 又是孟子 “仁政” 思想的核心,主張“唯民是視”、“唯民是聽”、“得乎丘民,而為天子”。本文一再強調“人和”,強調“得道”,強調民心背向,這都是孟子的一貫主張。另外,孟子主張王道,反對霸道,主張以德服人,反對兼并戰爭,而本文卻一再提到戰爭,提到攻城,這只是針對當時諸侯王的好戰心理打的比方,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王好戰,請以戰喻”,而絕非鼓吹戰爭,所以文章的最后說“君子有不戰”,因為得道之君子,常常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一篇:魏禧《大鐵椎傳》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司馬遷《完璧歸趙》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