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詩歌·王十朋·出郊勸農八絕(選五首)》鑒賞
王十朋
出郊勸農,飯蔬于法石僧舍,時方閔雨,有無麥之憂,因成八絕。
其一
清源太守鬢如蓬,未遂歸農又勸農。
農事正興天不雨,誰能喚起老黃龍。
其二
二麥青黃雨失時,老農相顧但嗟咨。
使君徒用虛文勸,稼穡艱難未必知。
其三
我昔躬耕隴畝間,也知農事最艱難。
才疏政拙心勞甚,無補于民合掛冠。
其四
無術能銷旱魃災,吁嗟求雨只空回。
鯫生豈是為霖手,明日真人出洞來。
其五
一徑通幽亭面墻,鳥啼林靜木蒼蒼。
礙人眼界宜斤斧,放出山光接海光。
這些短詩,是從王十朋數十個組詩中選出來的一組絕詩。是他晚年的作品,是在泉州知府任內寫成的頗有意義的一組“勸農詩”。這也是王十朋六十歲逝世前夕的最后一個組詩。
這是梅溪知府在泉州東郊某僧舍用膳時,為久旱不雨而耽憂時草成的。
閔雨,閔,通憫,憂傷也。“閔雨”,即為無雨而感傷;一說,閔雨,猶祈雨也,由于原題過長,截其題之說明部分作為詩之小序。現題為選者所擬。
* * * *
這組七絕,文字平實淺顯,不必逐詩詳講,只有少數詞語須作集中詮釋:
清源太守——即指泉州之知府。“清源”,是今福建泉州市的別稱,因州境內有清源山,故名。太守,原為戰國時郡守的尊稱。后世廢郡存州,而州刺史即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則非正式官員,習慣上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此處乃王十朋自指。
嗟咨——即咨嗟,因協律而顛倒詞序,嘆息之意。
旱魃——古代傳說中,能制造旱災的魔怪。據《神異經》載:“南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鯫生——鯫(zōu鄒),小雜魚,稱“鯫”,引申為“小”。此處“鯫生”,猶言小生,是自稱之謙詞;或為卑小愚陋之人。
真人——道家語,指修身得道之人。此指祈雨有法術的道人,或指那些真正能興利除魔的真才實學的人。
五詩的大體意思是——
一位鬢發斑白蓬松的、原欲告老還鄉的老太守,現在為了泉州的百姓,不得不留任,下鄉勸農了。這時,農田里的麥苗急需甘霖滋潤,但天公不作美,偏偏讓旱魃逞威,老農們只是相顧嘆息,大呼“皇天”。有些地方官對此只用一紙虛言巧語相勸農人,其實,于事無補啊! 他哪知種莊稼的奧秘與艱辛,那些在祈雨臺上的吆喝的法師或地方官,似乎也很賣力了,但實際上根本無“克敵”之術,小人啊,那是什么制造甘霖的能手,只是空喊一陣罷了。
對于農事的艱辛,由于我從前也親身耕作過,卻是知道一些的。真正降服旱魔,只能請出那些對興利降害有真才實學的“真人”等,方可奏效。到那時,一個林木蒼蒼、碧野油油、莊稼勃勃、鳥語帶花香、山光接海光的美景才會呈現出來。
* * * *
正確評賞詩歌,除了懂得它的文本真意之外,還要知人論世,將其與歷史狀況聯系起來考察,這是很必要的。現在選讀的這些詩歌,反映了知州王十朋在當時的泉州勸農抗旱的一些情況。但這只是他在泉州政績的很小的“一斑”。他以自己躬耕的體驗,深知使百姓安居樂業,搞好地方經濟特別是農田水利建設是首要任務。據有關歷史資料反映,王十朋在泉州任內短短兩年間,于興修水利方面創造令人嘆服的巨大成果。《泉州市水利志》載:
晉江青陽、羅山和石獅一帶,建有七首塘,即沿塘、沙塘、芙蓉塘、洑田塘、龜湖塘、像畔塘、拱塘。原來塘水無源,易涸易盈,南宋乾道年間 (1165-1173),大都為泉州知府王十朋組織民眾疏浚開鑿,蓄羅裳山諸水以灌田。
這些記載,正說明詩中要請出的那位抗魔“真人”,就是王十朋,決不是什么“修身得道”的道人與“祈雨”法師!
上一篇:《兩宋詩歌·陸游·關山月》鑒賞
下一篇:《兩宋詩歌·楊萬里·初入淮河(四首選三)》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