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①
太史公曰: 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②,積日曰閱。封爵之誓曰: “使河如帶,泰山若厲③,國以永寧,爰及苗裔④。” 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⑤。
余讀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 異哉所聞!《書》 曰 “協(xié)和萬國”⑥,遷于夏商,或數(shù)千歲。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后⑦,見于 《春秋》?!渡袝酚刑朴葜畈?,歷三代千有馀載,自全以蕃衛(wèi)天子⑧,豈非篤于仁義,奉上法哉? 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shù)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后數(shù)世,民咸歸鄉(xiāng)里,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⑨,富厚如之。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⑩。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馀皆坐法隕命亡國(11),耗矣。罔亦少密焉(12),然皆身無兢兢于當(dāng)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13),未必盡同。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wù),要以成功為統(tǒng)紀(jì),豈可緄乎(14)? 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亦當(dāng)世得失之林也,何必舊聞? 于是謹其終始,表其文,頗有所不盡本末; 著其明,疑者闕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覽焉。
【注釋】 ①高祖功臣侯年表: 《史記》十表之一。年表,按年編排記述史事或人物事跡的表。本文是該表的序文。漢初定天下,獎勵功臣,遍封王侯。蕭何以下共封一百四十三人為列侯。年表就以表格形式羅列這些功臣封爵的始末。②立宗廟: 古代開國皇帝和始封的王侯,即位后的一件大事就是建立宗廟,祭祀祖先,故立宗廟的意思就是創(chuàng)建基業(yè)。封建帝王將天下視為一家所有,世代相傳,故常以宗廟作為王室、國家的代稱。社稷:社,指土神; 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要祭祀社稷,后以社稷代表國家。言: 指運籌帷幄,出謀劃策,決定大事。明其等: 劃清他們功勞的等級。伐: 同 “閥”,功績,戰(zhàn)功。③厲: 同 “礪”,磨刀石。④苗裔: 后代子孫。⑤根本: 指中央政權(quán)。枝葉: 指皇帝分封同宗旁支親屬或異姓功臣。陵夷: 高山逐漸變成平地,引申為衰頹。⑥協(xié)和萬國: 語出《尚書·堯典》。原文是“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睗h避高祖劉邦諱,改 “邦”為 “國”。⑦幽、厲: 周幽王、周厲王。⑧蕃: 同 “藩”,籬笆。引申為屏障、衛(wèi)護。⑨息: 增加,繁育。蕭、曹、絳、灌:指漢相國蕭何、曹參,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他們都是漢初功臣。自倍: 指為自己過去的一倍。⑩驕溢: 驕傲自滿,盛氣凌人。淫嬖 (bi): 邪惡放蕩。(11)太初: 漢武帝年號 (前104—前101)。上推劉邦建漢,正是一百年。見侯五: 現(xiàn)在為侯者五人。見,同 “現(xiàn)”。坐: 因,由于。(12)罔: 同 “網(wǎng)”,法網(wǎng)。(13)鏡: 借鑒。(14)統(tǒng)紀(jì): 綱紀(jì)。緄 (gun): 繩,引申為標(biāo)準(zhǔn)、準(zhǔn)繩。
【譯文】 太史公說: 古時候人臣的功勞有五等: 憑德行創(chuàng)建國家基業(yè)的叫做勛; 因為出謀劃策,決定大事立功的叫做勞; 用武力在攻伐中立功業(yè)的叫做功; 使其功勞等級大小顯著的叫做閥; 依靠逐日積累功績的叫做閱。封爵的誓言說: “即使黃河細得像衣帶一樣,泰山消磨得像塊磨刀石,封國也永遠安寧,延續(xù)到子孫后代。” 開始的時候未嘗不想鞏固國家的根本,而他的枝葉卻慢慢地衰敗了。
我讀了高祖策封為侯的功臣的史料,考察他們當(dāng)初受封及后來失去爵位的原因,說: 實際情況與傳聞大相迥異?!渡袝虻洹?上說: “協(xié)調(diào)和睦萬國?!睆膱騻鞯较某?、商朝,差不多有幾千年之久。周朝分封了八百諸侯,直傳到幽王、厲王之后,《春秋》里都有記載。《尚書》記載唐堯虞舜策封的侯伯,經(jīng)歷了夏、商、周三代一千多年,不僅能保全自己,還能衛(wèi)護天子,難道不是由于堅守仁義,尊奉天子的法令嗎? 漢朝建立起來,功臣接受封爵的有一百多人。當(dāng)時天下剛剛平定,所以大城名都戶口散亡,剩下能夠計算的才有十分之二三。因此大王侯的封邑不超過一萬家,小侯只五六百戶。后來經(jīng)過幾代,老百姓都回歸鄉(xiāng)里,人口漸漸繁衍,蕭何、曹參、周勃、灌嬰一類的列侯,封邑有的達到四萬戶,小侯也是過去戶數(shù)的一倍,富裕程度也像這樣。于是他們的子孫驕傲自滿,盛氣凌人,忘記了他們的祖先,邪惡放蕩。到武帝太初時,一百年之間,當(dāng)初所封的侯爵現(xiàn)在只剩下五人了,其余的都因犯法而喪命亡國,全完啦。法網(wǎng)稍微嚴密是個原因,但也由于他們都沒有小心謹慎地對待當(dāng)世的禁令。
處在當(dāng)今的時代,學(xué)習(xí)古人的品德,可以作為自己的借鑒,但古今未必完全相同。從來的帝王,各自有不同的禮法和措施,關(guān)鍵在于把成就功業(yè)作為綱領(lǐng),豈能夠要求他們完全一樣呢?考察功臣得到尊重寵幸及遭到廢棄屈辱的原因,也是當(dāng)世政治得失的經(jīng)驗所在,何必要依靠過去的傳聞呢? 于是我謹慎地考察他們的經(jīng)歷始末,用表列出文字說明,也還有不能詳細表明本末曲直的地方; 弄清了的就加以說明,疑而不能決的地方就把它空起來,后世有君子想推求并排列他們的事跡,可以參閱這個表。
【鑒賞】 《高祖功臣侯年表》是司馬遷譜列的劉邦分封的一百四十三名開國功臣及其繼任者的情況,司馬遷不僅列了他們的名單,還列了他們各自在滅秦、滅項以及在穩(wěn)定漢初政治局面中所立的功勞。彌補了 “本紀(jì)”、“世家”、“列傳”紀(jì)事之不足。因為劉邦封侯的這些功臣,被單獨寫入“世家”、“列傳” 的不過二十來人,還有一些出現(xiàn)在別人的傳中,所以大部分人的事跡本末以列表的形式出現(xiàn),就可以使歷史既簡單又明了。
這篇文章,兩段敘事,一段評論。第一段敘述歷代功臣封賞的制度; 第二段敘述漢高祖封侯功臣的世代興亡原委; 第三段是作者的評述,并說明作此年表的原因。
漢高祖所封的功臣經(jīng)歷了一百零二年的歷史變動,他們的封邑封號,最短的在高祖時代就被取消,隨后在文、景時代又取消了一些,接著在漢武帝的三十六年間被大批取消,以至于最后只剩下了五個。對百年之間功臣列侯世系的急遽變化,司馬遷感觸良多。因而在這篇表前的序文中,司馬遷不僅詳細地分析了個中原因,而且常常一轉(zhuǎn)折,一唱嘆,一總結(jié),嗟嘆再三,意深情長。
司馬遷一方面批評諸侯們驕奢淫逸,目無法紀(jì),自取滅亡; 另一方面也指責(zé)了最高統(tǒng)治者鳥盡弓藏,卸磨殺驢,法網(wǎng)過密,為消滅諸侯而強加罪名??雌饋硭坪跏歉鞔蛭迨蟀?,實際上司馬遷主要指責(zé)最高統(tǒng)治者。這些諸侯世系斷絕的原因各種各樣: 以 “無子”被取消封邑的十九個; 以 “謀反” 被滅的二十個; 以 “酎金” 問題被取消的二十一個; 另以其他罪名被取消的七十多個。這是幾代最高統(tǒng)治者相繼采納賈誼、晁錯、主父偃的建議,為鞏固中央政權(quán),削弱地方割據(jù)所采取的步驟。
司馬遷對加強中央集權(quán),維護大一統(tǒng),削弱諸侯割據(jù)的政策是非常擁護的,這從他對晁錯等改革者的同情和贊揚,以及對分裂者的批判中得到證明。只不過他對自劉邦開始至漢武帝時代那種指使告狀,羅織罪名的陰暗手段極端反感罷了。
該序只有三百七十五字,敘事的層次多,簡練具體; 議論切中肯綮; 而敘事和議論,又多出以抒情,唱嘆之筆多。在寫作上,該序含蓄蘊藉,言約意豐。有的地方的寫法類似于“春秋筆法”,言有盡而意無窮。清林云銘評此文 “引古相形,軒輊絕殊,無限感慨” (《古文析義》),浦起龍評為 “古今參會,筆有遙情,字含感慨” (《古文眉詮》),都是從跌宕風(fēng)神方面來領(lǐng)略該序的妙處。
上一篇:《古文觀止·柳宗元·駁復(fù)仇議》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韓愈·鱷魚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