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
九龍山翁興豪放①,手持蜿蜒青竹杖②。
酒酣怒擲江中流③,化作一龍長數丈。
一龍躍起一龍隨,倏忽群龍駭奔浪④。
穿沙觸石連云霧,頭角森森各相向⑤。
其間小者稱籜龍⑥,鱗甲蛻盡風神同⑦。
人道此翁善劇戲⑧,造化乃在指掌中。
君不見九龍山翁去何許?九龍山上多風雨。
素壁空堂杖影寒,夜半無人作龍語。
【注釋】
①九龍山翁:明代畫家王紱,字孟端,號九龍山人。②青竹杖:這兒指毛筆。③江中流:這兒指墨池。④倏忽:疾速貌。駭:受驚嚇。⑤頭角:竹尖。森森:高聳的樣子?!妒勒f新語·賞譽》:“庾子嵩目和嶠森森如千丈松?!?⑥籜(tuo)龍:筍名。蘇軾《和文與可洋川園池筼筜谷》:“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⑦鱗甲:喻筍殼。⑧劇戲:隨興快速作畫。
【評說】
本詩選自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七八。
李東陽(1447—1516),明代詩人,字賓之,號西涯,祖籍茶陵(今屬湖南),本人長期生活在北京。幼習書法,四歲能大書。天順八年(1464)進士,授編修。歷任侍講學士、東宮講官、太常少卿、禮部右侍郎。弘治八年(1495),直文淵閣參與機務,累遷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為朝廷重臣。謚文正。寫詩力主宗法杜甫,形成了以他為首的“茶陵詩派”,開啟了前后七子創作趨向的先河。著述頗豐,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等。亦工書法,矯健清勁,以篆為最。
王紱是明代著名畫家,工山水,尤擅墨竹,筆勢縱橫灑落。這一風格特征受到眾人的交口稱譽,清代著名畫家惲南田就在一首題跋中贊其“率意落筆,脫盡畫家徑路,始見天趣飛翔,逸氣動人也”(《石谷臨九龍山人<枯槎竹石>》)。詩人李東陽便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將王紱畫竹時的生動逸氣表現得酣暢淋漓?!熬琵埳轿膛d豪放”一句,可謂是全詩的總綱,下方就由此展開,栩栩有神。山人左手持杯,右執筆,酒酣之后便將筆翰怒擲墨池,如老龍暢飲,而后伴隨著疾風般的驅遣,素紙上躍然一條長龍,一龍未歇,一龍又起,猶如驚駭的群龍,倏忽趕奔浪濤。這條條巨龍實乃是畫家筆下枝枝勁竹,以龍喻竹,直見王紱畫竹氣勢之盛,自非常人可及。這與王世貞的題詠完全一致:“老可醉吸瀟湘色,吐出千枝萬枝碧。彭城才守詫墨派,一掃枯篁一千尺。孟端自是瑯玕裔,幅幅生綃露生氣。離褷殘沈若有神,或濃或淡皆天真。后來太常非其倫。”(《王世貞《題王孟端畫竹后》)但較王世貞的題詩更見恣縱之勢,引人入勝。正因為有如此逸興豪放的創作激情,因而畫中形象也就風神獨具;詩作遂轉入到畫面意象的描模“穿沙觸石連云霧,頭角森森各相向,”主要就竹之勁、挺、峻而言,“穿”、“觸”、“連”三個動詞就極其精要地概括了這些特點。詩到最后,進一步探討九龍山人“劇戲”的奧秘,何以他能“造化乃在指掌中”。也許這一答案在讀完詩作之后便會明白,正如惲南田詩所說:“點拂橫斜處,天機在此中。”(《石谷臨九龍山人<枯搓竹石>》)所謂“天機”,便是師法自然以及個人的性靈、作畫的自然情趣。
上一篇:《牡丹》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畫山水圖答大愚》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