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臺柱·浪淘沙》原文賞析
不 寐
昨夜夢魂中,翠袖輕籠,月華低照錦香叢。若使伊家同此夢,也算相逢。
今夜恰惺忪,好夢無蹤。孤幃寂寂聽寒蛩。一點漏聲千點淚,月掛疏桐。
這首詞寫一位男子對情人的思念之苦。“昨夜夢魂中,翠袖輕籠,月華低照錦香叢。”首句先點明昨夜入夢,后兩句則寫夢中情形。“翠袖”,碧綠的衣袖,當(dāng)是少女的裝束。“輕籠”,寫的是初戀少女與情人幽會時半羞半喜以衣袖半遮半掩著臉龐的情態(tài)。“錦香叢”,可能是所鐘情女子住所的美稱,是夢中相會之處,也是他們幽會的老地方。這三句意思是說: “在昨晚的夢境里,與你在月光低照的閨房里相會。”這可能是初戀時的回憶,也可能是如今愿望的達(dá)成。俗話說: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人們潛意識的表現(xiàn),可它畢竟是虛幻的,一旦回到現(xiàn)實就會破滅。然而盡管如此,夢到底能給悲苦中的人兒帶來片刻的歡樂和溫馨,對于一個沉溺于思情不能自拔的人來說,這樣的慰藉那怕極為短暫也并非沒有意義。“若使伊家同此夢,也算相逢。”“伊家”,即 “你”。這兩句意為如果你也做一個同樣的夢,那么我們也可以算是相逢了。從寫夢境轉(zhuǎn)寫夢回后的愿望,在意思上翻進(jìn)一層。盡管夢是虛幻的,相會也不可能,但如果雙方能同入一夢,共度夢中的良辰,共享夢中的歡樂,說明彼此的心是相通的,形離而神合,也算得相逢一場。語似超脫,情則極為凄苦。試想同入一夢已屬渺茫,真的相會那就更是枉想了。“也算”二字,透露出了主人公那種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心情。
下片轉(zhuǎn)寫今宵不寐,看似另起一筆,實際在感情上又逼進(jìn)一步。上片寫入夢還只能算是鋪墊和蓄勢,全詞的重點在于突出 “不寐”。昨夜的好夢今夜還想重溫,對于孤寂的主人公來說,多么希望夜夜都有這樣的好夢啊! 可是“今夜恰惺忪,好夢無蹤。” “惺忪”,意如清醒。原想重溫舊夢,但今夜偏偏無法入睡,夢自然是做不成了。失眠的原因大概正是因為急于想入舊夢而過于興奮激動之故。“孤幃寂寂聽寒蛩”,孤身躺在冷寂的帳子里,只聽見深秋的蟋蟀悲切的叫聲。本來蟋蟀的叫聲很微弱,但對于心事重重而不寐的愁人來說,卻是聲聲入耳。這里用環(huán)境的冷寂,烘托人物內(nèi)心的凄涼。“一點漏聲千點淚”,古人以滴漏計時,“一點漏聲”,言時間之短,但對失眠者來說卻點點在心。“千點淚”,狀淚下之多,可知其內(nèi)心悲切到了極點。是傷離別之久,是悲青春易逝,抑或兼而有之?上面兩句,是從聽覺上寫幽獨凄冷,結(jié)句則從視覺上加以強化。“月掛疏桐”,帳外一彎月兒掛在秋桐光禿的枝椏上。這句寫景,顯系化用蘇軾《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句而來。一個“掛”字,傳達(dá)了兩層意思,一是見出夜之深,月已西沉,倘月懸中天,疏桐何以能掛; 二是此月定非圓月,否則用“掛”字不確,只有彎月如鉤,與 “掛”才相符。缺月與疏桐都是一種殘缺清冷的意象,這里顯然是失眠者心境形象的具體表現(xiàn)。以景作結(jié)是張臺柱詞慣用的手法,這種手法能使詞意涵永豐富,而且結(jié)句的情調(diào)往往可以返照全詞,有一錘定音的藝術(shù)效果。
這首詞風(fēng)格清麗深婉,明白如話。在章法上較突出的一點是采用對比,一昨一今,一夢一醒,兩相比照,具有較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上一篇:《曹溶·浪淘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王錫·浪淘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