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溶·浪淘沙》原文賞析
題園次收綸濯足圖
癡絕此漁翁,不釣三公。吳南越北柳陰濃。萬事且須看腳下,海闊山空。
百怪舞蛟龍,雨雨風風。熱場斂手是英雄。欲展絲綸還有待,人在圖中。
這首詞為題畫之作。畫題“收綸濯足”,綸,為釣魚用的絲繩。濯足,洗腳。《楚辭·漁父》載:漁父之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王逸注,水清喻世昭明,濯纓言沐浴升朝廷;水濁喻世昏暗,濯足言宜隱遁。此畫當據 “水濁”二句立意,全詞因之就此議論發(fā)揮,言志抒懷。上片開頭二句,承題議論,說圖中的漁翁收綸濯足,不釣三公,是愚癡到了極點。三公,舊時朝中最高軍政長官,具體職位所指,各代不一。此處泛指高官。釣三公,即通過漁釣的手段來謀取高官。如《史記·齊太公世家》即明載: 太公望(呂尚)“以漁釣奸周西伯”。相傳呂尚在渭水垂釣,被周文王遇見,言談中呂尚說自己 “以小釣釣川,而擒其魚; 中釣釣國,而擒其萬國諸侯” (《初學記·武部》),文王聞之大悅,載與俱歸,立為師。呂尚是“釣三公”的代表人物,而圖中的漁翁,卻收綸濯足,意欲隱遁,故而說他“不釣三公”。這漁翁比起呂尚來,不是太“癡絕”了嗎?接下 “吳南越北”句,補充交代漁翁垂釣的地點與環(huán)境。“吳南越北”,泛指江浙水鄉(xiāng)。“柳陰濃”,狀水岸的清幽,襯托漁翁垂釣的雅興。“萬事”二句,則描繪漁翁濯足的環(huán)境,亦即畫面的實寫,表現出此漁翁濯足之處,是一派海闊山空的景象,從而刻畫出一個高蹈世外的隱者形象。同時,“萬事且須看腳下”,又是就實論虛,兼有議論成分,頗帶哲理味道。每個人對待世間萬事的態(tài)度,決定于他的立腳點。如果腳跟站得高,立得穩(wěn),他就不會被紛紜復雜的萬事所困擾。回頭看此漁翁,正因為他立足于“海闊山空”之上,所以他把人間萬事看得很透,才能忘情祿位而“不釣三公”;“海闊山空”,正是他博大開朗的襟懷的寫照。如此說來,此漁翁果真“癡絕”否?下片開頭二句,描繪水族的喧爭,興風作雨,逗出 “熱場斂手是英雄”這一中心論旨。這三句的表層意思是說,漁翁看見水中百怪蛟龍亂舞,爭相逐利,攪得水渾浪濁、雨雨風風,便自收綸止釣而濯足; 其潛層意思則喻指漁翁因為看清當時政治舞臺上明爭暗斗、生殺予奪的險惡氣候,決心抽身退隱,不再求仕。這又把他“不釣三公”的原因作了深入一層的揭示。“百怪舞蛟龍”,比喻官場中各種人物的政治表演及相互傾軋; “雨雨風風”,比喻政治氣候的險惡。“熱場”,爭權奪利的場所。“斂手”,束手、歇手,指從名利場中急流勇退。所謂“熱場斂手是英雄”,意在強調,做到“熱場斂手”需要英雄的大智大勇。接下“欲展絲綸還有待”,筆鋒一轉,再就“收綸濯足”這個題目反向開掘,說此漁翁并非不可以再展絲綸,重新垂釣,但是眼下還不具備條件,還必須有所待。聯(lián)系“百怪”二句,這“有待”的內涵顯然是指海清河晏、政治昭明的時機。而彼時垂釣,也就意味著他的高衢騁力、終展長才了。結尾“人在圖中” ,點明題畫之意。
這首詞反復議論的是仕與隱的問題,作者認為出處的契機是時世政治的好壞。如果政治黑暗,就要“熱場斂手”,隱遁山水,全身守節(jié),等待政治清平時再求進仕。康熙初,作者裁缺歸里,詞當作于他歸里之后。詞中表達的思想,反映了他對自己仕途經歷的反思及矛盾心理。
上一篇:《劉炳·浪淘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張臺柱·浪淘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