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故居·陵園
座落在市中心淮海中路1843號,整個院落占地4300余平方米。主樓建于1920年,是一幢歐式的假三層樓房,建筑面積為700平方米,屋前是一片如茵的草坪;屋后是花園,四周古樟環繞,終年蔥蘢蒼翠。白色的樓房座落在綠色樹叢中,幽雅、寧靜。宋慶齡于1948年底遷居此處,這里一直是她在上海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地方。宋慶齡于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同年6月4日安葬在宋慶齡陵園。陵園座落在上海西郊虹橋路萬國公墓宋氏墓地。墓地中間豎立著一塊用花崗石砌成的大墓碑,是宋慶齡父母之墓。墓的西側,一塊平臥著的墓碑,是李燕娥女士之墓。東側高30厘米,長80厘米,寬120厘米的墓碑下,就是宋慶齡安息之處。墓碑上鐫刻著三行大字:“1893~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之墓1981年6月4日立”。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上海市政府在墓前新建了用花崗石方磚鋪成的紀念廣場,立有宋慶齡漢白玉雕像。陵園內還有一方花崗石“宋慶齡紀念碑”。廣場邊陳列室內陳列著宋慶齡生平事跡圖片和遺物。
〔現代散文〕 年初,我曾去瞻仰宋慶齡先生在上海的故居。那是座落在淮海中路盡頭的一幢小樓。
小樓很普通,西式建筑,墨綠色的大門,淺灰色的院墻,庭院前那兩棵參天的香樟樹,枝葉濃密,蔥蔥郁郁,小樓就在這一片綠蔭的擁抱之中。如果不是門框上用漢白玉鑲嵌出“宋慶齡故居”這五個金色的大字,那末,在這緊挨著一排排花園洋房的淮海路上,這幢小樓是并不惹人注目的。
小樓共兩層,建于二十年代,據說原先是一個德國船長的別墅。宋慶齡是1948年才搬到這里來的。六十年代,她遷居北京,可是直到逝世的前一年,她每年都要來這里小住。去年才辟為紀念地。但所有的陳設依然是當時的布置,一如主人在世時的原貌。人們每每來到這里,總要放輕腳步,駐足凝視,仿佛在諦聽一首優美的生命史詩。
陪同參觀的講解員是一位年輕的姑娘。她先把我們引入一樓的會客廳。客廳不大,很簡樸,但配上古老的木架大鐘,梅花圖案的地毯,卻襯托出了高雅的氛圍。墻上懸掛著兩幅照片,特別顯眼。一幅是孫中山先生的晚年留影,令人肅然起敬;另一幅則是毛澤東和宋慶齡的合影,讓人想到1961年毛主席在上海期間親臨這幢小樓,看望宋慶齡時的情景,懸掛照片的地方恰巧就是照片的背景,更給人一種真切的感受。這兩幅照片是宋慶齡當年親自選定以后才掛起的。會客廳里還陳列著各國貴賓贈送給女主人的禮物。這里有日本友人送的畫著靈芝的漆器工藝品;有來自印尼的長柄古銅劍;還有朝鮮領導人敬贈的刺繡《春香傳》……如今,這些都成為一個美好的象征,反映出世界各方人士對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的景仰之意。
主人的臥室設在二樓。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宋慶齡用的家具,還是當初她與孫中山先生結婚時家里陪嫁的那套淺橙色的柚木大櫥、梳妝臺、小床和一張素色的藤木結構的雙人床。沙發和茶幾也都是孫中山先生用過的遺物,令人在感嘆之際頓生敬意。
當我們興致勃勃細看小櫥上面那張宋慶齡和孫中山坐輪船北上的合影時,只覺得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轉身尋找,卻發現原來是陪同參觀的那位女講解員端上了一盆開得正紅的圣誕花。姑娘說:“宋先生生前最喜歡康乃馨、橙蘭、臘梅和天竹。每逢這個季節,她總愛在房里放上這圣誕花。”姑娘笑著,又補充道:“如今,我們仍保持著這個習慣。這盆花還是我們自己栽的。”姑娘的話,不禁使人更覺到那濃烈的芬芳。真是心香一瓣啊!
緊連著臥室的是書房。書房很小,以至于宋慶齡寫信、起草文件用過的那架英文打字機,也只得橫放在書房和臥室當中的浴洗室里。書房的南面,一排書架里面,都是主人平時常讀的各類書籍,由周總理題字的她的文集《為新中國奮斗》也在其中。書房其實也就是她的辦公室,寫字臺上的一尊列寧雕像,早聽人介紹過,是主人的珍愛之物。墻上掛著的是她和毛主席、周總理、陳毅,還有張聞天1956年在中南海的合影。
記不得是哪一位女作家在宋慶齡先生病重期間,曾寫過這樣的篇章:“詩人寫過春天,寫過盛開的花朵;但春天哪有您對兒童的溫暖。任何鮮艷的花朵在您面前,都將低下頭去。
詩人寫過傲霜的秋菊。秋菊經受的風風雨雨,怎能與您的一生相比。幾十年來您都在風雨中亭亭玉立。
詩人寫過白雪,描繪它的清白飄灑,但白雪哪如您皎潔、晶瑩……”
站在大草坪上,瞻仰這座靜靜的小樓,不由得令人想到很多。
也算是很巧的事,在這里我見著了當年為宋慶齡擔任廚師的唐江。老人今年69歲,早退休了,可是他難舍這里的一草一木,于是,又來到這里當上了花匠。站在一邊的女講解員笑著說:“你們在樓上看到的那些花,就是他天天澆水的呀。”宋慶齡對這里的一切都有很深的感情。在她病重期間,還斷斷續續地對前去探望她的老姐妹說:上海是她的出生地,又是她從事革命活動和居住最久的地方,她在這里會見過許多國際友人。宋慶齡幾次說過,她熱愛上海。
離開小樓,只見一群紅領巾正在香樟樹下掃地,還有一個小女孩踮著腳,用潔白的抹布認真地擦拭著大門那塊漢白玉上的金色大字。一問,才知道是附近興國路小學的學生。原來,興國路小學五年級的8名少先隊員首先倡議:宋奶奶生前為我們做了那么多的好事,現在,我們應當為宋奶奶的家做些清潔工作,來感謝宋奶奶對我們的關懷。從那以后,他們每周兩次來這里打掃,一直堅持到現在。
我走出大門,再一次地回首凝望,只見小樓已被青青蒼蒼的樹木掩隱住了。一個偉人的靈魂就安息在這一片綠蔭下。這是世界最美麗的一片綠蔭!
(吳芝麟)
上一篇:描寫《夫子廟》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寄嘯山莊》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