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本詩寫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春。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上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對此,譚嗣同刺激很大,感觸甚多。他在《興算學議·上歐陽鵠書》中說:“然事已糜爛至此,豈補苴所能了。”“經此創巨痛深,乃始屏棄一切”,“當饋而忘食,既寢而累興,繞屋徬徨,未知所出。”真是廢寢忘食,坐立不安。他認為祖國處于四鄰瓜分之中,詩中所“感”的,正是面對祖國危亡時一個愛國者所抒發的憂慮和悲憤。
首句指出世間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抵銷“春愁”。這“春愁”是上年春天簽訂《馬關條約》帶來的“愁”,是指對國事的無限憂慮。二句的“合”是“應”,“蒼冥”即“蒼天”。承接首句,既然世上無物可抵愁,只應向著蒼天慟哭一場才能罷休了。三句是說對割地賠款,全國民眾都痛哭。當時全國人口是四萬萬,以此喻全國民眾。“天涯”,是天的邊際,指極遠的地方。“神州”,即中國。末句是說:天涯海角哪里是中國呢!隱含祖國領土被瓜分、亡國滅種的意思。全詩抒發了詩人在祖國危難之際的憂慮和對清王朝賣國投降的憤慨,反映了全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上一篇:譚嗣同《邠州》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白《陌上贈美人》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