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仁·賀新郎》原文賞析
太白墓,和稚存韻
何事催人老?是幾處、殘山剩水,閑憑閑吊。此是青蓮埋骨地,宅近謝家之朓。總一樣、文人宿草。只為先生名在上,問青天、有句何能好?打一幅,思君稿。夢中昨夜逢君笑。把千年、蓬萊清淺,舊游相告。更問后來誰似我?我道才如君少,有亦是、寒郊瘦島。語罷看君長揖去,頓身輕、一葉如飛鳥。殘夢醒,雞鳴了。
從詞題可知,黃景仁的同鄉詩友洪亮吉(字稚存)先寫了一首《賀新郎》詞,黃景仁用他的原韻和了一首。這是一首憑吊古人的詞,憑吊的是唐朝最杰出的浪漫主義大詩人,詞人的著眼點是歌頌、向往。
詞劈頭用一設問句:“何事催人老?”接著詞人自己回答,原來是詞人在憑吊山水勝跡的過程中感到衰老的。可見詞人不同于一般人的游山玩水,詞人在憑吊古人時是動了真情的。如此一渲染,憑吊李白墓的個性就突出了。
接下去要三句連讀:“此是青蓮埋骨地,宅近謝家之朓。總一樣、文人宿草。”李白墓在安徽當涂青山下,南齊著名詩人謝朓當宣城太守時筑室之地便在附近。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他曾有詩云:“宅近青山同謝朓,門垂碧柳似陶潛。”埋在青山腳下本是李白生前的宿愿。如今黃景仁加了一句“總一樣、文人宿草”,慨嘆千古詩人同遭厄運。“宿草”之典出于《禮記·檀弓》:“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本指為師之禮,心喪三年,對于朋友,宿草有了陳根,即期年則可。這兒借用,慨嘆從謝朓到李白,不知有多少杰出的詩人生前都是命運坎坷,懷才不遇的,很快他們的墓地上便長了宿草,被人遺忘了。實際上,在這慨嘆中也包含著詞人黃景仁自己的無限酸楚在內。
歇拍數句,進一步抒寫黃景仁對于李白的敬佩、仰慕和思念之情。詞意是說,我本擬想幾句好詩句,以表達我十分激動的心情;可是先生(指李白)盛名在上,后生小子何敢措手?我只能象先生《把酒問月》詩一樣,請問青天,我即使有句,又怎能好過先生?我實在不敢在先生面前班門弄斧,只不過想打一幅思君的文稿,表達我對先生刻骨的思念之情罷了。這一層運用第二人稱,似跟李白當面娓娓而談,寫得極其委婉而懇摯。
黃景仁《賀新郎》(何事催人老)詞意
下片主要寫作者夢中跟李白相見的情景,采用示現的手法,寫得活靈活現。李白一見黃景仁便開懷地大笑起來,并把千余年來的滄桑變化、萍蹤游跡全都告訴了他。還問他:“以后的詩人中,誰的風格最象我李白?”黃景仁告訴李白:“象您一樣才華的詩人真是太少了。如果說有的話,只能是孟郊、賈島一類寒瘦詩人罷了。”話剛說完,就看著李白長揖離去,身體輕巧得象一片樹葉、一只飛鳥。這時候黃景仁從殘夢中醒來,雞也啼了。
黃景仁在古代詩人中對李白最欽佩,曾表示過“我所師者非公誰”。這首詞通過夢境的描述,使李白直接與自己對話,既表現了黃景仁對于李白的一往情深,也表現了李白豪放磊落、灑脫不凡的風貌。
這種“鑿空亂道”的想象,跟古人對話的示現手法,是有所承傳的。宋代辛派著名詞人劉過曾寫過一首《沁園春·寄辛承旨,時承旨召不赴》,詞中寫到他“被香山居士(白居易),約林和靖(林逋),與坡仙老(蘇軾),駕勒吾回”,被三位古人硬拉去游西湖和天竺寺,去欣賞梅花,因而誤了他跟辛棄疾的約會。接著便寫了白居易、林逋、蘇軾與自己的對話,并以此表明他之所以失約于辛棄疾的原因。而據《詞林紀事》云,劉過這首詞也是學的“辛體”,所以“辛得詞大喜……嘗以此詞語岳侍郎倦翁,掀髯有得色。岳曰:‘詞句固佳,但恨無刀圭藥,療君啽囈癥耳!’舉座大噱。”而黃景仁的詞“出入辛、柳間”,此詞學習“辛體”如此成功,也就是必然的了。
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說:“詞深于興,則覺事異而情同,事淺而情深。故沒要緊語正是極要緊語,亂道語正是不亂道語。”這話講得極好,對于這首黃詞完全適合。黃景仁之所以“鑿空亂道”,想入非非,正深刻地表現了他對于李白的一往情深。
上一篇:《陳維崧·賀新郎》原文賞析
下一篇:《吳偉業·賀新郎》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