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祖熙
浩氣還太虛, 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報國, 留作忠魂補。
楊繼盛
“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是我國傳統道德的最高準則。在這種準則的指引下,我國歷史上每當國家多難、民族生存充滿危機之世,出現過無數仁人志士,他們的愛國事跡,可歌可泣,永垂青史,本詩作者楊繼盛就是其中之。
作者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及第,步入仕途。當時明王朝已趨中衰,東南沿海諸省,倭寇肆虐;西北邊河套一帶,為韃靼俺答汗所侵占,嘉靖帝沉湎酒色,迷信道教,政治腐敗,權奸嚴嵩當國,專門媚上取寵,讒害忠良。大學士夏言及陜西總督曾銑力主收復河套,被嚴嵩嗾使罪將仇鸞誣陷,皆遭殺害。作者疏劾仇鸞誤國,亦遭嚴譴遠謫狄道典史。北邊形勢,愈趨嚴峻。仇鸞罪露,得遷兵部武選員外郎,作者對嚴嵩及其黨羽的禍國罪行,萬分憤慨。嘉靖三十二年,復劾嚴嵩十大罪,因而被收捕,在獄三年,堅貞不屈。臨刑,書此小詩,以明心志,因此這首《就義詩》,實是絕命詞,寥寥二十字,忠貞報國之情,凜然可睹。
前二句:“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浩氣”,即浩然正氣。《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太虛”指太空,或稱太清。古人認為天體乃清虛之氣所構成,故稱“太虛”。這二句是說:我身雖死,如同浩氣之還太空,原不足惜。但丹心長存,如日月之光,永照千秋萬世。作者本著愛國忠忱,毅然不顧生死,支撐著他的就是“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作者明知反抗權奸,必然要慘遭毒害。然而義之所在,不避萬死,這兩句詩嚴正地表白了作者的生死觀。
后兩句:“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感慨自己報國之志未酬,終生抱撼,但我死后留得忠魂,一定還要補報國家,以償素愿。文天祥《指南錄后序》曾說:“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歷鬼以擊賊”,作者的昭昭心跡,實有類于此。一個人當生死之際,所思念者只是國家,只是正義,只是如何報效祖國,這種崇高的思想境界,真是永垂不朽的。
全詩字字以鮮血凝成,感人深至,難怪作者在就義之后,當時人讀其詩者,無不感泣。作者生前受古代忠烈之士的影響,服膺于儒家“成仁取義”的學說,故能忠貞不渝,臨危授命。他的這種義烈精神,必能更影響到后世大批的忠義之士,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所遭各異,而義烈可風,則是如出一轍的。
上一篇:宋緒連《少年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艾治平《屢欲提師入衛西京,奈前途阻絕,不果》愛國詩詞鑒賞